登齐云楼
飞楼缥缈瞰吴邦,表里江湖自一方。
曲槛高窗云细薄,落霞孤鹜水苍茫。
固知兴废因时有,独觉江山共古长。
回首中原正愁思,不堪残日半规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耸的高楼俯视着江南地区,江水与湖泊在此交相辉映,自成一体。曲折的栏杆和高耸的窗户映出天空的云朵和远方的青山。夕阳西下,孤独的野鸭在水面游弋,水天相接,一片苍茫。我知道朝代兴衰与时代更替密切相关,但眼前的江山仿佛亘古不变,永恒常在。回头看那中原大地,心中满是忧虑,太阳即将落山,景色显得分外凄凉。
去完善
释义
1. 飞楼:高耸的楼房;形容楼房高耸入云。
2. 缥缈:形容若有若无的样子,在这里形容楼的高耸状态。
3. 瞰:俯视。
4. 吴邦:指苏州地区,这里代指江南地区。
5. 表里:内外。
6. 江湖:江河湖泊。
7. 曲槛:曲折的栏杆。
8. 高窗:高楼上的窗户。
9. 云细薄:云朵稀薄。
10. 落霞:晚霞。
11. 孤鹜:孤独的野鸭。
12. 水苍茫:水面辽阔无边。
13. 固知:确实知道。
14. 兴废:兴盛与衰亡。
15. 因时:随着时代的变化。
16. 独觉:独自感觉到。
17. 共古长:共同经历悠久的历史。
18.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泛指中国。
19. 残日:即将落下的太阳。
20. 半规黄:半圆形的黄色日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登高望远、感怀历史的诗篇。诗人登上齐云楼,俯瞰江南水乡,眼前景色美不胜收:波光粼粼的江湖水色,飘渺如烟的浮云晚霞,以及水中嬉戏的孤鹜等元素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而是深入思考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江山的永恒。“独觉江山共古长”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兴废的反思。此外,"回首中原正愁思,不堪残日半规黄"两句则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齐云楼》是北宋著名文人章宪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76年,正值宋朝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章宪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政坛上屡建奇功,深受皇帝器重,但在个人生活中却遭遇了不少波折。他与妻子情深意重,但妻子早逝让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许多悼念之作。
在创作《登齐云楼》时,章宪正担任扬州知州,负责治理扬州地区。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当时的经济重镇,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章宪在闲暇之余,常常登上齐云楼眺望远方,欣赏美景,抒发胸臆。他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