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清叟题会江驿
未到桐江上,先寻旧隠栖。
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阳西。
道在行藏逸,身轻得丧齐。
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尚未抵达桐江,提前寻找旧居隐居。
月光洒在水面如同明镜,山的影子在夕阳下显得清晰。
大道蕴藏在生活之中,心境超脱能视得与失平等。
站在更高处放眼望去,反而觉得前路并不迷茫。
去完善
释义
《和徐清叟题会江驿》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桐江:位于浙江省的一个河流,源出天目山。这里指诗人即将到达的地方。
2. 隐栖:隐居。这里指的是诗人将要寻找的居住之地。
3. 光:照射。这里指月光照亮水面。
4. 影:映照。这里指山影倒映在水中。
5. 道:道理。这里指人生的哲理。
6. 行藏:行踪。这里指诗人的行踪。
7. 逸:安逸。这里指诗人感到身心舒畅。
8. 身轻:身体轻松。这里指诗人心情愉快。
9. 得丧:得失。这里指诗人在面对人生得失时的心态。
10. 齐:平等。这里指诗人对待得失的态度。
11. 高处:指观景的高处。
12. 路非迷:指诗人在看清楚事物本质后,对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去完善
赏析
《和徐清叟题会江驿》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游览会江驿时所见所感的诗歌。诗人以优美而富含哲理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水乡风光图。
首先,诗人通过“未到桐江上,先寻旧隠栖”的诗句,表达了即将进入一片山水美景前的期待和兴奋之情。紧接着,诗人又以“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阳西”来形容会江驿的美景。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水光山色作为背景,借助于月夜的明亮和水光的反射,以及夕阳西下时的山影,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后,诗人通过“道在行藏逸,身轻得丧齐”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主张人生应该顺其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的追求,这样才能达到身心的超脱。这种观点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相吻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最后,诗人以“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收尾,意味着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不迷茫地面对人生的道路。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高尚情操。
总的来说,《和徐清叟题会江驿》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景色,同时也传递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徐清叟题会江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之中,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曹豳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曹豳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其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一方面,他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虑。
在个人生活方面,曹豳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为直言敢谏,屡次触怒权贵,导致仕途受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依然坚持为民请命,为国家尽忠。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悲壮的抗争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