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暮

标题包含
春暮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鶑啼到无声处,春草池边独听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门外没有人关心落下的花瓣,绿色的树荫渐渐覆盖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当林间的黄莺停止歌唱的时候,春天的小草和池塘边只听见青蛙的呱呱声。
去完善
释义
1. 门:这里指家的大门。 2. 问:关心,关注。 3. 绿阴:绿叶浓荫,比喻春天繁茂的草木。 4. 冉冉:慢慢地,逐步地。 5.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6. 林鶑:即黄鹂鸟,又叫鸧鹒。 7. 啼:鸣叫。 8. 无声处:指黄鹂鸟停止鸣叫的时候。 9. 春草:春天的青草。 10. 独听蛙:独自聆听青蛙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春暮》是南宋诗人曹豳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这首诗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生机,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逝去的感慨。 首先,诗歌开篇通过“门外无人问落花”一句,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景象。这里的“无人问落花”意味着人们对春天的美丽逐渐失去关注,象征着春天的消逝。然而,紧接着诗人用“绿阴冉冉遍天涯”来表现春天离去时树木生长的景象,暗示着自然界的生命力量仍在延续。 其次,诗歌第二句“林鶑啼到无声处”表达了春天即将结束的哀伤。这里的“林鶑啼到无声处”意味着莺歌燕舞的春天之声逐渐消失,表明春天的美好时光正在消逝。然而,诗人并没有让这种哀伤感继续蔓延,而是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转向了另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春草池边独听蛙。”这句诗表现了春天虽然即将离去,但池塘边的青蛙叫声仍然代表着春天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又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力量和延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描绘春天景象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暮》是南宋诗人曹豳的一首咏春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在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民众生活困苦。 曹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学。他一生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然而,他在那个时代并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尽管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也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外有金、蒙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统治者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而文人墨客在这种背景下,往往选择用诗词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曹豳的《春暮》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