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春至风花各自荣,就中杨柳最多情。
自从初学宫腰舞,直至飘绵不老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来时,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其中杨柳最为多情。从开始学习优美的舞蹈开始,直到漫天飘絮成熟的时候,它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去完善
释义
1. 春至:春天到来的时候。
2. 风花:泛指春天的花卉。
3. 就中:在之中;其中。
4. 杨柳:即柳树,一种常见的树种,其枝条细长,可用于制作柳条帽等。
5. 最多情:最有情感,这里形容杨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 初学:刚开始学习。
7. 宫腰舞:古代宫廷中的舞蹈之一,因其舞姿优美,被后人广泛传颂。
8. 不老成:不成熟,这里是形容杨柳的嫩绿和新生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杨柳”为题,描绘出春日里盛开的繁花与春风共舞的画面,赞美了杨柳的繁华和多情。首句“春至风花各自荣”,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争艳斗芳,彰显生命的蓬勃与活力。次句“就中杨柳最多情”,则凸显杨柳在百花之中的独特魅力,以其繁茂的枝叶、柔软的身姿,向人们展示着无限的柔情。接下来的两句“自从初学宫腰舞,直至飘绵不老成”,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赋予了杨柳更多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宫腰舞”是指古代皇宫中的一种舞蹈,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杨柳随风起舞的姿态;而“飘绵”则是对柳絮纷飞景象的生动描绘,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不老的岁月。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杨柳这一具体形象,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杨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豳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腐败、外患频繁,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曹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歌创作。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四处游历,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文学和人生哲理。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在这个时期,杨柳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的象征。曹豳通过对杨柳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外,他还通过杨柳这一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