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翠山 其一
箯舆十里见青崭,行尽松阴得翠岩。
万壑声中清磬出,一峰高处白云缄。
茶新煮鼎作鱼沫,僧有可人能麈谈。
自觉灵山缘境熟,佛禅重问后三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乘坐竹舆行进了十里,绿意盎然映入眼帘,穿过松树阴影抵达翠绿的山岩。
在万壑风声中有清泉响起,一座高峰处白云如封印般覆盖其上。
茶叶新鲜烹煮犹如鱼浮沫,僧人有才能可供谈论时事。
感觉自己已经熟悉灵山的境界,于是再次向佛禅请教后续的奥秘。
去完善
释义
1. 翠山:即今浙江杭州市西湖的北高峰,也名“栖霞岭”,此地为著名旅游景点。
2. 郑清之:南宋诗人,字德源,号安晚。
3. 箯舆:古代竹子编成的轿子。
4. 青崭:青山峻峭的地方。
5. 松阴:松树下的阴影处。
6.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
7. 磬:古代石制的敲击乐器。
8. 一峰:指翠山的最高峰。
9. 白云缄:形容云雾环绕在翠山的最高峰周围。
10. 茶新煮鼎:刚煮好的茶水。
11. 鱼沫:茶叶在水中翻滚时呈现的泡沫状,形似游鱼。
12. 僧有可人:指寺庙里的和尚才学出众,善于交谈。
13. 能麈谈:表达僧人善谈的能力。
14. 自觉灵山缘境熟:指作者觉得自己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已经很深了。
15. 佛禅重问后三三:表达对佛学高深的探讨和追求。
去完善
赏析
《宿翠山 其一》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翠山的美丽景色和山中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首联“箯舆十里见青崭,行尽松阴得翠岩”,诗人通过乘坐竹舆(一种古代的竹制交通工具),走过十里路程,来到了青翠的山间。在松林的阴影下,他终于看到了翠绿的岩石。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进入翠山的经过,以及沿途所见的美景。
颔联“万壑声中清磬出,一峰高处白云缄”,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闻。在群山环绕之中,他听到了清脆的磬声,那是寺庙里的僧人正在诵经。而在山峰的最高处,他看到了一片白云,仿佛将山峰与天空紧紧相连。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翠山壮观的自然景观,还暗示了山中的佛寺和僧侣的存在,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禅意。
颈联“茶新煮鼎作鱼沫,僧有可人能麈谈”,诗人继续描绘山中生活。新鲜的茶叶在锅中煮沸,冒出如同鱼沫般的小泡。而僧人们则有着高深的智慧,能够与人畅谈世事。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在山中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僧人的交流互动。
尾联“自觉灵山缘境熟,佛禅重问后三三”,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翠山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他觉得这里的美景仿佛就是传说中的灵山胜境,因此决定再次向佛禅请教,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最后一句诗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使得全诗充满了禅意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翠山 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郑清之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45年,正值南宋中期,金兵南侵,战乱频仍之际。当时朝廷腐败,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郑清之正面临著人生的转折点。他曾在朝为官,但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在隐逸生活中,郑清之常常游览山水,抒发胸臆。翠山位于江南一带,景色优美,因而成为了郑清之寄情山水、排遣忧虑的绝佳去处。
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腐败,国家局势岌岌可危。郑清之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安危忧心如焚。然而,面对如此困境,他既无法力挽狂澜,也无法置身事外。因此,他以诗为武器,通过对翠山美景的描绘,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