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元日二首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齿阻陪鸠杖列,瞽言曾献兽樽前。
磻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朝谒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如同离弦之箭,逝者如斯,双鬓渐白难以挽回。
岁月匆匆加于孔子之心,当年周公孔明岁月已过三载。
我已年迈未能随同众人同游,虽有残疾但仍愿竭诚献力。
自我勉励学习古人的智慧,努力修养自己以求内心平和。
历经病痛折磨身体衰弱不堪,长期远离朝廷成为闲散之人。
官员们身着华丽朝服各司其职,而宾客中谁能看到我呢?
镜中之我难掩年华老去,而春天已在枝头展露生机。
卧床之中听闻家人赞我健康,诗句和时光共同崭新的一年正待开启。

去完善
释义
1. 戊午:戊辰年,即公元1218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河清:古有“河清海晏”的成语,形容时世安宁,国家昌盛;俟:等待。
3. 孔子从心岁:指孔子的72岁。《论语·为政》中记述,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周郎破贼年:周郎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周瑜,他年仅34岁就病逝了。此处以周瑜喻刘克庄自己。
5. 耄齿:七八十岁的老人;鸠杖:古代授予高龄老人的一种荣誉标志。
6. 瞽言:谦称自己的言论浅陋或不正确;献:进献,提出。
7. 磻溪: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淇澳:卫武公采诗听政之处。
8. 香山:白居易,他退居洛阳后以吟咏为乐,因其晚年居住的白园位于香山上,故又称香山居士。
9. 萧然:破烂的样子;朝谒:朝见皇帝。
10. 黄麾仗: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乌角巾:黑色头巾,一般用来代指隐士或者普通百姓。
11. 菱照:因菱角外皮光滑如镜,可以反射阳光,故常借喻波光粼粼的水面;老:衰老。
12. 杏梢:杏树的枝条;撩春:挑逗春天的到来。
13. 夸翁健:孩子们夸奖刘克庄的身体硬朗;诗句年光:岁月。

去完善
赏析
《戊午元日二首》刘克庄
一、
时光荏苒如离弦之箭,期盼河清海晏,却无奈白发难黑。
若如孔圣人般智慧长存,破敌周郎年少成名,我辈岂能虚度年华?
虽年老体衰,仍心怀感激,竭诚尽忠,愿效香山居士,才华自勉。
二、
病痛缠身,昔日繁华不再,疏离官场,成为闲云野鹤。
朝中同僚皆是威仪赫赫,宾客都向往名利,谁能看懂我这乌角巾呢?
春天已至,杏花娇羞,这无情的现实让我愈发苍老。
听说孩子们夸赞我的诗歌依然有活力,恰如春光一样焕发新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午元日二首》是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公元1258年创作的组诗。当时,南宋正处于金朝、蒙古等外部势力的侵扰之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刘克庄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忧虑,他在诗歌中以讽刺和批判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弊端和权臣的无能。这一时期,他本人也在朝廷任职,亲身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因此,这组诗既反映了刘克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