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七言二首
清禁已无莲炬分,名山尚欠草鞋缘。
贺公未是真知己,却唤诗仙作谪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皇宫已经不再分享莲花灯的火光,我还没有找到踏上名山的契机。贺知章并非真正的知己,他却把李白当作被贬下凡的仙人。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在这两首杂咏中,刘克庄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诗词的独特见解。首先,“清禁已无莲炬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昔日宫廷盛况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朝政的衰落。接下来,“名山尚欠草鞋缘”则表明作者虽然身处繁华,但内心仍然向往着山水之间的自由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态在第一首诗中就得到了体现。
第二首诗中,刘克庄提到了贺公(即贺知章)和诗仙李白。贺公将李白称为“谪仙”,意指他被贬下凡尘的天上仙人。然而,刘克庄认为贺公并未真正理解李白,因为他将李白的才华局限于世俗的认可之中。实际上,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他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精神追求。通过这两句诗,刘克庄表达了对李白及他作品的敬仰,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诗人内心的真实世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名声和地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咏七言二首》是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理宗时期(公元1244-1264年)。当时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内外矛盾重重,北方金朝不断侵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克庄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一度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但后因直言不讳,触怒权贵,被贬官外放。尽管如此,他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并以此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在刘克庄生活的时代,南宋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官场腐朽堕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种时代背景使得刘克庄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