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梁尚书移守宛陵

标题包含
送梁尚书移守宛陵
堂堂体貌照簪缨,天与君王佐太平。 拭眼待看萧相国,举杯且属谢宣城。 花间未听歌声彻,笛里先催别恨生。 说与邦人休卧辙,过家闻欲趁清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季仲(1078年-1143年),字懿成,号竹轩,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林季仲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后来进入太学深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位人士有着尊贵显赫的身份,天地赋予他成为君王辅佐者的重任。他对未来的期望犹如汉朝贤明的萧何,同时又能如同南朝才子谢脁一般享受快乐。生活中还不曾听过唱歌的声音,但音乐中却已经吹奏出离别忧伤的旋律。这个美好的地方让人难以入睡,而春天的到来又让人想在这里多待一会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堂:指人格高尚、威仪庄严的人。 2. 体貌:形容人的身材容貌。 3. 簪缨:簪是插在头发上的长针,缨是系在脖子上的红带,这里是借指做官的人。 4. 天与君王:指的是君王的恩赐。 5. 萧相国:即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这里用来比喻有德行的重臣。 6. 谢宣城:南北朝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这里指代地方官员。 7. 花间未听歌声彻:描述的是宴会上歌舞未尽的情景。 8. 笛里先催别恨生:用笛声唤起离别之情。 9. 邦人:当地人。 10. 卧辙:指民众挽留使者的场景。 11. 过家闻欲趁清明:指的是回到故乡过清明时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梁尚书移守宛陵”,描绘了送别场景及寄予的期待。诗人首先赞颂梁尚书的才干和容貌,赞誉他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才,可以帮助治理国家实现太平盛世。随后通过用萧何、谢脁两位历史人物作比,表达了对梁尚书的期望,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像萧何一样为国家尽心尽力,同时也祝他与民同乐,如谢脁一般享受诗歌的乐趣。在诗的结尾,诗人提醒宛陵的民众要尊重梁尚书,希望他上任后能够为当地带来繁荣和发展。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寄托了对国家的期许和对未来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梁尚书移守宛陵》是南宋诗人林季仲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时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化,民不聊生。然而文人墨客们却仍陶醉于风月诗酒之间,这正是南宋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此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文人们纷纷投身科举,以求仕进。诗人林季仲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功名,历任官职。 诗中提到的“梁尚书”,即梁光世,字公济,时任尚书之职。他与林季仲关系密切,二人曾为同僚。据史书记载,梁光世曾任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知府,后因政绩卓著,调任宛陵(今安徽宣城)知府。林季仲得知好友即将离任,感慨万分,遂作此诗以赠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