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真歇禅师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意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鼈。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因书问答语,聊以赠真歇。
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和真歇法师同岁五十八。
对面说话兴致盎然,诸多事情交给白发。
购买船只停靠篱笆旁,一天来此告别。
挽留他却不愿留下,径山寺去演绎佛法精要。
佛法究竟如何,请法师指点诀窍。
低头无言,努力想消除分歧。
我随意说说所闻,这法并无缺陷。
山河相连土地广阔,鸟兽鱼鳖均沾雨露。
微小如同蚊虫,其中包含大千世界。
试着从自身寻求,万物都井然陈列。
声色味道之类,六种感官能剖析决断。
是谁让这一切存在,无法计算其中的巧妙和笨拙。
为何不返回故乡,仔细自我剖析。
一定会有无价的珍宝,终生用不尽。
为何徒劳奔波,千里寻找有名的寺庙。
环绕广坐而居,盯着别人摇晃脸颊。
就像坐在海底,巨大的海水从头顶淹没。
反过来问岸上的人,找水解我的渴。
师傅听完后拍掌大笑,说我在多嘴多舌。
径山寺的大堂尚未开启,居法师已先说佛法。
读书人在研究典籍,贝叶经文由师傅阅读。
两方互相指责对方,很久以来就相互攻击。
谁能像我们两人,初次见面就能敞开心扉。
畅谈这个境界,回到言辞之外。
古人只知道制造车辆,不去计较出门的路径。
看谁到达长安,不去讨论胡人和越人。
于是写下问答的话语,权且赠送给真歇法师。
离去去往何处,千江万水共涵一月。
去完善
释义
1. 林季仲:南宋诗人,与真歇禅师同年出生。
2. 五十八:诗人和真歇禅师的年龄。
3. 对之意颓然:面对世事,态度消极。
4. 华发:花白头发,表示年老。
5. 买舟系篱傍:准备船只,准备离开。
6. 径山:真歇禅师将要去的寺庙。
7. 俯首无一言:真歇禅师低头沉默,不愿回答。
8. 微至一蠛蠓:微观世界中的微小生物。
9. 大千阔:大千世界的广大无垠。
10. 六根:佛教术语,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11. 阿谁使之然:是什么让它们成为这样的。
12. 披抉:指深入探索、研究。
13. 无价珍:无法估价的珍宝,比喻佛学真谛。
14. 浪驰走:漫无目的地奔走。
15. 环立广坐下:在广大的座席上环绕而坐。
16. 巨浸从头没:形容禅师入定冥想的状态。
17. 睹岸上人:看到岸边的人。
18. 觅水济我渴:寻求水源解渴。
19. 抵掌笑:拍手大笑。
20. 韦编:古代书籍的装订方式,此处代指儒家的经典。
21. 贝叶师所阅:指佛家的经文。
22. 谩病:互相批评、指责。
23. 轩豁:豁然开朗。
24. 这个事:指佛学道理。
25. 出门辙:出门的道路。
26. 长安: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理想的目标。
27. 胡与粤:泛指全国各地。
28. 因书问答语:记录下这次对话的内容。
29. 千水涵一月:比喻真歇禅师的法力无边。
去完善
赏析
《送真歇禅师》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林季仲以禅宗的理念和方式,探讨了佛法的真谛以及个体的修行。他以真诚的态度,表达了与真歇禅师深厚的友谊和对禅法的理解。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真歇禅师》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阶段。
林季仲作为南宋的一位爱国文人,他的诗才横溢,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曲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在官场上也未能获得一官半职。尽管如此,他却始终保持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在他的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赞美。
在这个时期,南宋佛教发展迅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真歇禅师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佛法修为和高尚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林季仲在送别真歇禅师时,以这首《送真歇禅师》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尊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