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仪真天宁寺
短棹客千里,炷香人小留。
禅房深寂寂,世事易悠悠。
去此两槐夏,惊予双鬓秋。
钟鱼发新响,作意为重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短棹客行千里路,炷香使人暂且停留。
禅房幽深寂静处,世间万物变迁皆随风。
离开这两棵槐树下的夏日,惊叹我的双鬓已生白发。
钟声悠远传来新响,再访故地心意为重游。
去完善
释义
1. 短棹:指短途行程,此处指诗人乘船到达仪真天宁寺。
2. 炷香:点燃香火,表示敬意或祈福。
3. 禅房:僧人的住处,这里指寺院的房间。
4. 世事:指世间的各种事物和事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5. 易悠悠: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6. 两槐夏:指寺院里的两颗槐树,暗示夏天的到来。
7. 双鬓秋:指诗人的头发已经花白,意味着年岁的增长。
8. 钟鱼:寺庙里的钟声,用于报时或祈福。
9. 重游:再次游览或拜访某个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仪真天宁寺》中,诗人赵善括以自己游历天宁寺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寺院环境和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短棹客千里,炷香人小留”,开篇两句就展现出诗人远离尘世的旅行经历和在天宁寺中的短暂停留。“短棹”是船桨的一种,这里用来形象地比喻诗人的行程;“炷香”则是进入佛门的一种仪式,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意。这两句互为对比,突显了诗人在广阔世界中的孤独与渺小。
“禅房深寂寂,世事易悠悠”,诗人用“禅房”和“世事”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寺院环境的静谧与世俗生活的纷繁。同时,通过“深寂寂”和“易悠悠”的修饰,表现出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超脱世俗的愿望。
“去此两槐夏,惊予双鬓秋”,诗人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来隐喻人生的沧桑变幻。在短暂的两年间,诗人已经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表达了其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钟鱼发新响,作意为重游”,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游历的期许,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天宁寺的感情。“钟鱼”指的是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解脱之道;“作意”则表示诗人准备重新体验这种生活。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优美的诗歌艺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仪真天宁寺》是南宋诗人赵善括在公元1155年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天宁寺所见的景色和感慨。
在赵善括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在这一时期担任地方官员,目睹了民生疾苦和社会乱象,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在这段时间里,他多次来到天宁寺游览,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篇。
仪真(今江苏仪征)天宁寺始建于北宋,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寺庙。寺内有宏伟的建筑、精致的雕塑和优美的园林,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赵善括在游览过程中,不禁想起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天子乘舟出,群臣上贺章。”他感叹如今国家衰败,百姓困苦,昔日繁华的天宁寺也变得冷落萧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