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

标题包含
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
先师紫阳翁,雅爱穷幽微。 前贤有遗迹,所至皆发挥。 千古庐山高,白鹿遇亦希。 何人实经始,必藏启天机。 临流勘书台,隐然钓鱼矶。 圣朝始加贲,泉石生光辉。 榛莽百年中,潜长虎豹威。 衣冠固不论,樵牧亦寥稀。 今昔有显晦,山川无是非。 先生适冲生,按图重嘘。 斩荆得遗址,涧绕山合围攻。 买田敞堂塾,岂将终遁反。 学子共棲集,相与咏而归。 继圣讲绝学,咳唾落珠玑。 此理忽森著,鱼鸢真跃飞。 小子恨晚遇,讲席吊及依。 升堂拜遗像,泫然涕沾衣。 幸今主盟人,高识可与几。 光风霁月意,端欲贤圣希。 时来一讲订,诸生佩弦韦。 超然此会意,规范喜无违。 徘徊不忍去,暮宿留山扉。 因极昔游处,恍如身泗沂。 矧复洞中友,进步方騑騑。 永矢忘世味,来食此山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先师紫阳翁,独具匠心悟幽微。 古贤遗踪频探访,每遇胜景皆阐发。 庐山高耸千载传,白鹿洞开机缘稀。 谁曾创始兴此景,定是藏得天地机。 傍水读书处犹在,隐身钓鱼台静谧。 圣朝盛世恩泽远,泉石相映焕光辉。 荒榛杂树遮百里,曾藏虎豹威风盛。 人间百态难评论,樵夫牧童也稀少。 山水之间本无异,却现沧桑显晦间。 吾师恰到中年时,持图按址叹嘘唏。 披荆斩棘寻古迹,涧绕山合共围持。 购地筑室兴教化,岂能终生隐逸归。 学子相聚共学习,志同道合歌而归。 传承圣学显妙义,珠玑字字落玉盘。 真理显现如鱼鸢,振翅腾飞共赴前。 我恨识师已太晚,讲堂之上泪沾衣。 有幸今日主事者,高瞻远瞩共参详。 光风霁月品行显,圣贤向往堪嘉许。 时时讲论训导事,众学弟子听箴言。 领会其中玄妙意,规范遵循心欢喜。 流连不舍离去时,夜宿山中木扉扉。 追忆往昔游览地,恍然如在泗水沂。 更有山中知己友,共同进步齐驱驰。 誓将世间繁华忘,山薇之下共欢娱。
去完善
释义
1. 先师紫阳翁:指的是朱熹,别号紫阳,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此处以翁尊称朱熹。 2. 雅爱穷幽微:谓朱熹喜爱探寻深奥的哲理。 3. 白鹿洞:在江西九江市庐山东南,是一座著名的书院,也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4. 必藏启天机:意指书院的存在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智慧。 5. 经始:此处指的是创立者或发起者。 6. 贲:同“纷”,纷繁;盛多。 7. 榛莽:杂草丛生的荒地。 8. 虎豹威:比喻坏人势力的威胁。 9. 冲生:即李冲元,字仲微,李梦开是他的字,宋代南康(今江西南康市)人,曾任白鹿洞书院山长。 10. 斩荆得遗址:形容李冲元寻找并恢复白鹿洞书院的过程。 11. 翳:遮蔽。 12. 买田敞堂塾:指购买田地以扩建学堂。 13. 嗟晚遇:惋惜相见太晚。 14. 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的美好风光,也用以比喻人的品格和风度。 15. 佩弦韦:化用“弦韦之教”的成语,表示遵循规矩、谨慎行事的意思。 16. 规范:此指孔子制定的礼仪制度。 17. 泗沂:这里指代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 18. 矢:发誓。 19. 来食此山薇:意味着要过上清贫而高尚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描绘游览白鹿洞时的感受以及受到李梦开教授教诲的诗歌。在诗歌中,作者首先通过对紫阳翁的赞美和对前人遗迹的追述,表达了对于庐山和高尚品质的敬仰之情。接下来,他描绘了白鹿洞的历史变迁,从无人问津到被重视开发的过程。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今昔的变化,强调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着重描述了与李梦开教授的交往以及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他对李梦开教授的人格和学识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并为自己能受到他的教诲感到庆幸。同时,他也表示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陈文蔚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先贤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出自南宋诗人陈文蔚之手。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这一时期,宋朝国力逐渐衰弱,但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仍有一定的发展。江西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学术氛围浓厚,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求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陈文蔚因学业有成而受到朝廷的重视,他游历四方,拜访名师,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白鹿洞书院,他有幸结识了李梦开教授,两人共同探讨学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天,他们一起参观了白鹿洞先生的祠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陈文蔚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回顾,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赞扬了李梦开教授的学识和人品,表达了与朋友共同进步的愿望。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对学术事业的热爱,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