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拄杖次韵答赵侍郎
非竹非藤性最刚,铁君风骨凛秋霜。
清坚阅世千年久,正直持身九节长。
宜向山林扶矍铄,难随车马入康庄。
只愁雷电搜蛟蜃,并及新诗不许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非竹子也不是藤蔓但性质最为刚硬,拥有铁打一般的身躯和刚直的风骨,在秋天寒风中显得如此凛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依然保持清高坚韧,用九节的长度去象征自己的正直品德。最适合在山林间扶持着你的矍铄身影,却难以随着车马前行到宽阔的大道。只是担忧雷霆霹雳会将蛟龙或蜃气搜索出来,同时也会暴露你的新诗篇,不让它被藏匿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非竹非藤:此处的“非竹非藤”是指铁拄杖并非竹子或者藤蔓制成,意在强调其独特性和与众不同。
2. 铁君:是对金属或钢铁制成的物品的尊称,这里代指铁拄杖。
3. 风骨:此处用以形容铁拄杖的刚强特性。
4. 九节长:描述铁拄杖的长度,九节意味着多节,表示铁拄杖较长。
5. 康庄:指的是通衢大道,宽阔平整的大路。
6. 搜蛟蜃:在此比喻雷霆击打中的情景。
7. 新诗:此处指邓深自己的诗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以铁拄杖为象征的诗,诗人在咏物的同时寓情于其中,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品性和豪情壮志。首先,诗人强调铁拄杖不是竹子、也不是藤蔓,却拥有刚毅的品质,象征着其风骨犹如秋天的霜露一样凛然。接着,诗人描述了铁拄杖的特质:历经千年沧桑仍保持坚硬,有九节之长,笔直端正,具有扶助山林老人的功能,但在车马喧嚣的道路上却难以发挥作用。诗人认为,只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和欣赏铁拄杖的价值。最后,诗人担心,如果像雷电搜寻蛟龙那样去挖掘这首诗的深意,只怕那理解的新诗不允许藏匿。通过这个担忧,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也表明他对本诗主题的深度和内涵的理解。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铁拄杖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洁的品行,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铁拄杖次韵答赵侍郎》是南宋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至开禧元年(1205年)之间,即邓深任太府寺丞时期。
在这个时期,邓深经历了从江西提举到浙江提举的任职变动。他刚正不阿,主张改革,对民间疾苦有着深深的关切。在江西提举期间,他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然而,他的正直和敢言也使得他在官场受到排挤。后来,他被调任为浙江提举,尽管环境有所改变,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为国家尽职尽忠。
在这一时期,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金国南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内部,权臣当道,正直之士受到打压。然而,这并没有使邓深放弃他的理想,他坚信只有正直廉洁的官员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因此,他用他的诗文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期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奋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