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大阅呈月湖先生
将兵还似将风骚,军帐从容自不劳。
鼓角悲风肃人马,旌旗蔽日闪弓刀。
折冲正自烦樽俎,急檄宁闻借羽毛。
洗眼临淮新号令,凭谁挑战醉挥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领军队如同引领风骚,在军营里从容自如毫不劳累。
战鼓号角的声音悲壮,随风飘扬在马匹之间;旗帜遮天蔽日,闪烁着弓箭与战刀的光芒。
化解敌情需要仔细筹谋,传令文书紧急发送,哪还能借助羽毛呢?
洗尽眼中疲惫,来到淮河地区的新战场,有谁敢应战,让我在醉酒中挥洒笔墨,将他们一一击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秋大阅:指秋季的大规模军事检阅。
2. 月湖先生:邓深的老师黄由的别号。
3. 将兵:统帅军队。
4. 风骚:这里指的是文学才情。
5. 军帐:古代军队中的营帐。
6. 自不劳:形容指挥军队从容不迫,不用过度劳累。
7. 鼓角:古代的军乐器。
8. 肃人马:使人马整齐肃立。
9. 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
10. 闪弓刀:形容士兵手持弓刀。
11. 折冲:比喻以谋略使敌人屈服。
12. 樽俎:代指国政大事。
13. 急檄:紧急文书。
14. 羽毛:此处借指书信传递。
15. 洗眼:表示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事物。
16. 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这里代指阅兵地点。
17. 新号令:指新的阅兵仪式。
18. 凭谁挑战:向谁来挑战。
19. 醉挥毫:喝酒之后的豪情壮志。
去完善
赏析
《秋大阅呈月湖先生》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一首描写阅兵场面的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军事训练的赞叹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人以风骚来形容军队,体现了军人的威武与雄壮。同时,通过描绘战场的激烈氛围,如“鼓角悲风肃人马,旌旗蔽日闪弓刀”,展现了一幅生动壮观的战场画面。在诗人看来,折冲樽俎之谋同样重要,显示出国家需要文武并重的人才。最后,诗人提及了临淮新号令,表达了期待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整首诗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邓深在《秋大阅呈月湖先生》一诗中,表达了他对秋天的赞美和对军事训练的向往。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当时正值金国入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因此军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邓深作为一位爱国文人,时刻关注国家局势,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军事训练的关注和关心。邓深在南渡之后,他的生活境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宁静书斋到战乱频仍的江南地区,这使得他对军事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一特殊时期,南宋政府为巩固国防,加强军事实力,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即“大阅”。邓深在看到这一盛况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事训练的支持。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邓深作为一个文人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