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东屯

标题包含
游东屯
满目烧畬险,那知此地偏。 一川通稳水,百顷著平田。 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 蛮歌晚来起,仍觉在天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邓深"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看遍了农田烧荒的危险,没想到这里如此偏远。 一条河流通向平稳的水域,上百顷土地都用于耕作。 茅屋遗址依然还在,草堂的名字代代相传。 傍晚时分响起蛮荒的歌谣,感觉仿佛远在天边。
去完善
释义
1. 烧畬: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烧荒以耕种。 2. 那知:哪知道。 3. 通稳水:畅通稳定的水源。 4. 百顷:一百平方倾的土地。 5. 著平田:种植在平坦的田地。 6. 茅屋址:茅屋遗址。 7. 草堂名:草堂的名字。 8. 蛮歌:少数民族的歌曲。
去完善
赏析
《游东屯》是宋朝诗人邓深的一首描绘乡村景色的诗。诗中通过描写东屯的田园风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先,诗人以“满目烧畬险”开篇,通过对烧畬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东屯村环境的险峻。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道:“那知此地偏”,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环境的赞美。这句诗表达了尽管东屯地处偏远,但这里的居民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 随后,诗人描述了东屯的地理环境,如“一川通稳水,百顷著平田”,展示了这里的水资源和农田分布。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诗人提到“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表达了尽管时代变迁,但这里的建筑和历史痕迹仍然得以保存。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最后,诗人以“蛮歌晚来起,仍觉在天边”结尾,通过对晚间歌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的喜爱。这句诗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梦境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屯》是南宋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4年,当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在这首诗中,邓深以游东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不满。 邓深生活在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面对金兵入侵的威胁,南宋朝廷采取了妥协政策,这使得一些文人志士深感忧虑。邓深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在《游东屯》这首诗中,邓深描述了东屯的美景,如“山色如屏横几席,湖光似镜挂城头”,展现了乡村宁静祥和的景象。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如“四十年华成底事,相逢且作一笑休”,流露出对过去岁月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总的来说,《游东屯》这首诗既反映了邓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变化,也揭示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