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醴泉

标题包含
醴泉
醴陵以泉名,问泉良不远。 平田数顷开,方池三尺浅。 含秋色幽幽,辟尘光淀淀。 觱沸生其间,的皪纷可辨。 累累似喷珠,一一如穿线。 多至丛万颗,少或作疏串。 迟速固难期,南北初无限。 占地喻寻丈,有时忽隐见。 恍兮莫穷源,杂然应有眼。 沙石那能窒,苔荇不得炫。 千载曾未枯,一日知几番。 酿酒味固佳,煮茗香可羡。 名泉世不乏,此奇吾未见。 醒心聊一掬,赋诗寓三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邓深"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醴陵有一口著名的泉水,寻找起来并不遥远。在一片广阔的农田中,一口三尺深的方形池塘格外显眼。秋天来临,周围景色变得宁静而深邃。阳光照耀下,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仿佛可以驱散尘埃。泉水汩汩涌出,清澈分明,如同无数小珍珠跳跃其中。有的聚集成万颗,有的则稀疏分布。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似乎无法预测,时快时慢,时南时北。占据的空间不过几丈,却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透。这样的源头应该有许多分支,然而周围的沙石和青苔并不能妨碍泉水的流淌。数千年来泉水未曾枯竭,每天不知道要流淌多少回。用这泉水酿酒,味道自然美妙无比;用来煮茶,香气更是让人艳羡。世界上像这样的名泉并不少见,但这般奇特景象我还是头一回见到。让我清醒一下心灵,捧起一掬泉水,然后吟诗抒怀,发出由衷的赞叹。
去完善
释义
1. 醴陵:湖南的县名,此处的“醴”为水名,意为甜酒; 2. 方池三尺浅:指水池宽度只有三尺; 3. 秋:秋天的景色; 4. 辟尘光淀淀:形容水的清澈; 5. 觱沸:泉水涌出时发出的声响; 6. 的皪:明亮的; 7. 喷珠:形容水像珍珠般散出; 8. 寻丈:八尺到一丈之间; 9. 恍兮:迷茫的样子; 10. 杂然:不纯; 11. 窒:阻碍; 12. 苔荇:植物名,即一种绿色的苔藓; 13. 千载:千年; 14. 一日知几番:每天都经历多次变化; 15. 固佳:确实很好; 16. 煮茗:泡茶; 17. 香味可羡:比喻茶的香气令人羡慕; 18. 此奇吾未见:这种奇特的景象我从未见过。
去完善
赏析
《醴泉》是南宋诗人邓深所创作的一首描绘泉水美景的诗篇。全诗通过对醴泉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以及泉水涌现、散布和滋润万物等生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醴泉的独特欣赏和理解。 在诗的开篇,作者提到醴陵以泉得名,强调泉水的地位和价值。紧接着,他描绘了泉水的源头——方池三尺浅,以及泉水的分布区域——平田数顷开。这两句交代了泉水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为接下来的描绘提供了背景。 接下来,作者通过“含秋色幽幽,辟尘光淀淀”两句,强调了泉水周围环境的美妙与宁静。在这里,“含秋色幽幽”形容泉水与秋天的融合,赋予泉水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辟尘光淀淀”则描述了泉水的清澈度,表达了泉水不受尘世干扰的品质。 随后,作者用“觱沸生其间,的皪纷可辨”来形容泉水中气泡涌动的景象,并通过“累累似喷珠,一一如穿线”进一步展示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的壮观场面。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泉水源源不断的力量。 紧接着,作者通过“多至丛万颗,少或作疏串”来描绘泉水的分布状态,以及泉水与其他元素的互动关系。这里的“丛万颗”和“疏串”形象地展示了泉水的丰富多样,同时也表现了泉水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恍兮莫穷源,杂然应有眼”来表达对泉水来源的好奇和猜测,并借由“沙石那能窒,苔荇不得炫”进一步强调泉水的顽强生命力和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后,作者通过“名泉世不乏,此奇吾未见”表达了对醴泉的赞美之情,认为它具有独特之美,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醴泉》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此时邓深正隐居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一带。 在这期间,邓深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早年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此后,他选择在庐山地区归隐,过上了清贫但自在的生活。在这段时期,邓深对自然山水有了更深的感悟,从而创作出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如《醴泉》等作品。 在宋光宗绍熙年间,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对内,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对外,金国势力强大,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远离尘世,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邓深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