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国清月老
珍重国清老,由来隐薜萝。
诗清堪供佛,禅定已降魔。
不向名山住,其如讲席何。
无心聊一出,余论自相多。
别去今逾远,后期难重过。
丁宁一句子,还肯寄来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国清:指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山的著名古刹,邓深以此寺的住持国清老人为诗歌题赠的对象。
2. 由来:从开始以来。这里表示长久时间以来。
3. 隐:隐居,避世修行。
4. 薜萝:薜荔和松萝,两种常用于制作隐者衣服的植物。这里代指隐者的居所。
5. 诗清:诗歌清澈透明,寓意诗歌内容的高雅。
6. 堪:可以,足以。
7. 供佛:供养佛陀,表达敬意。
8. 禅定:佛教术语,指排除杂念,使心专注一境的精神修养方法。
9. 降魔:制服心魔,比喻战胜心中的烦恼。
10. 不向名山住: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表明自己不愿去追求名利。
11. 其如:无奈,无法。
12. 讲席:讲解佛法的场所。
13. 无心:无意。
14. 余论:指与禅宗理念相违背的理论。
15. 自相多:相互间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
16. 逾:超过。
17. 后期:未来的约定。
18. 丁宁:反复叮嘱,语重心长地嘱咐。
19. 一句子:指上一句诗中的某一句话。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表达对国清老人的敬意和怀念,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诗词、禅定的热爱。诗中的“珍重国清老”表达了对国清老人的尊重和珍视,而“由来隐薜萝”则暗示了国清老人一直以来过着隐居的生活。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国清老人的诗歌才华和禅定修养,认为他的诗歌足以供奉佛像,而他的禅定已经降服了心魔。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国清老人的讲席,表示他在佛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诗的末尾,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国清老人的离别之情,希望将来能再次相见,并叮咛国清老人能否把他的作品寄给自己。整首诗以敬仰的心情描述了国清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别国清月老》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0年左右,即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北方金国和蒙古的入侵使得国家处于战乱之中。
邓深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清月老的深切怀念之情。国清月老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们在这一时期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然而,随着战乱的爆发,他们被迫分离,邓深无法亲自送别国清月老,只能通过诗歌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都曾遭遇过这样的离别之苦。由于战争的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愈发困难。因此,邓深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的离别之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