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赏月
月婵娟对竹婵娟,竹影萧疏月转妍。
才过中庭十分好,直疑明晚一般圆。
银河漾漾无尘界,玉宇昭昭不夜天。
君饮不多须强饮,何妨醉里却逃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如女子般娇美,翠竹也宛如女性般婀娜多姿,月色在竹子的掩映下更加动人。就在这庭院里,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仿佛明晚的月亮会更圆。夜晚的天空中没有一丝尘埃,银河波光粼粼,整个天空如同明亮的白玉世界,毫无黑暗。请你在这样的美景下多喝一些酒,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这份宁静吧。
去完善
释义
1. 月婵娟:指美好的月色。婵娟,美好之意。
2. 竹婵娟:竹子在月光下显得美丽。婵娟在此处是美好之意的延伸。
3. 萧疏:此处指竹影稀疏。
4. 中庭:宅院中央的院子。
5. 银河:又称天河,是天文学上的名词,指横贯天空的由大量恒星组成的带状区域。这里借用了银河的意象,描述广阔的空间。
6. 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此处用来形容银河的无边无际。
7. 尘界:世俗的世界。
8. 玉宇:华丽的天上宫殿。这里用来赞美光明的夜晚。
9. 不夜天:形容夜间明亮如白昼的景象。
10. 强饮:勉强喝酒。
11. 逃禅:指逃离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禅,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去完善
赏析
《十四夜赏月》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一首描绘中秋赏月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巧妙地比喻,展现了月亮、竹子以及月光下的景致之美,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月婵娟对竹婵娟,竹影萧疏月转妍”,描绘了月亮与竹子相映成趣的美景。月亮如美女般优雅,竹子亦挺拔秀美,二者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画面。随着月亮的移动,竹子的影子也显得愈加清晰,这既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颔联“才过中庭十分好,直疑明晚一般圆”,通过对比中庭和明晚的月亮,表达了对中秋节赏月情景的赞美。虽然只是过了中庭,但此刻的月亮已是十分美好,甚至让人怀疑明天的月亮是否还能达到同样的圆满。这种表达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颈联“银河漾漾无尘界,玉宇昭昭不夜天”,从广阔的宇宙视角出发,展现了天空的浩渺和无垠。银河波光粼粼,犹如一个无尘的世界;而夜空明亮如昼,彰显着无尽的宇宙奥秘。这两句诗使整首诗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和哲理内涵。
尾联“君饮不多须强饮,何妨醉里却逃禅”,则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认为,在生活中遇到困厄时,不妨以酒解忧,放下心中的烦恼。同时,这里的“逃禅”是指逃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这首诗在赞美月色美景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四夜赏月》是宋代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8年(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邓深经历了科举落第的挫折,但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的认可和赞誉。
在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仍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邓深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描绘中秋赏月的诗篇。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节赏月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邓深通过描绘中秋赏月的情景,传达出人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虽然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乐观,但他依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用诗词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