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眺即景
山晚余红照,林昏集众鸦。
泥深茭欲笋,水满稻初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群山;树林中,昏暗的光线下聚集着众多的乌鸦。田里的泥土湿润,刚冒出尖儿的茭白笋;稻田里,水满盈了,稻谷初结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山晚余红照:"山晚"是指夕阳西下,即将消失在山峦的后面;"余红照"则是晚霞映照在群山之间。整句的意思是,夕阳快要落山时,天空被染上了红色,这种红色映照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
2. 林昏集众鸦:"林昏"是指树林在黄昏时分显得昏暗;"集众鸦"是形容乌鸦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整句的意思是在黄昏时分的树林中,许多乌鸦聚集在一起。
3. 泥深茭欲笋:"泥深"是指泥土深厚;"茭欲笋"是描述茭白在春天生长出嫩芽的景象。整句的意思是泥土深厚的田间,茭白开始抽出嫩芽。
4. 水满稻初花:"水满"是指稻田里的水分充足;"稻初花"是形容水稻刚刚开花。整句的意思是,水分充足的稻田里,水稻正在开花。
去完善
赏析
《野眺即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野之间所见的景象。首联“山晚余红照,林昏集众鸦”描述了夕阳西下,阳光洒在山上,形成一抹余晖,树林则在黄昏时分聚集了许多乌鸦。这两句勾勒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泥深茭欲笋,水满稻初花”则具体描绘了田野中的景象:泥土深厚的池塘边,茭白即将长出嫩芽;而稻田中,水已经满了出来,稻谷开始开花。这两句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劳动的热爱和赞美。
总的来说,《野眺即景》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观察,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山野田园的美丽景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眺即景》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约1240年左右),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然而,邓深却能在这混乱时局中找到宁静的田园生活,以诗歌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
邓深的生活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才华横溢。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不顺。于是,邓深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山水,结交文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野眺即景》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南宋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崇尚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他们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邓深也是如此,他虽然身处田园,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在这首《野眺即景》中,他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田园风光,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歌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