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松
谁借毛锥千字力,曲留髯叟百年身。
未能晦迹终难保,樗栎林间是散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借用毛笔的力量写一千字的文章,曲折地保留老人百年的身影。未能隐藏踪迹终究难以保护,在树林间成为隐士。
去完善
释义
1. 毛锥:毛笔的别称,此处表示邓深的笔力。
2. 曲留:指通过文学作品留下名声。
3. 髯叟:留有胡须的老人,这里指代邓深自己。
4. 晦迹:隐居,避免世人的关注。
5. 樗栎:两种树名,用来比喻无用之人。
6. 散人:闲散之人,隐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哲学的诗词。诗人以松树的命运为喻,表达了他的观点和感慨。首先,诗中的“毛锥”指毛笔,寓意文人的才华;而“千字力”代表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杰出的创作才能。诗中提到的“曲留髯叟”指的是邓深本人,他通过写诗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思想。接下来的两句“未能晦迹终难保,樗栎林间是散人”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究:即使有卓越的才学也难以避免世俗的纷扰,不如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隐士。整首诗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深刻领悟和对超脱世俗、追寻内心宁静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悯松》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发。邓深,字资道,号冲晦,其生卒年不详,但大约生活在南宋初年至中叶之间。他是宋代著名文人,曾任国子祭酒、太常博士等职,后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至福建汀州。
在邓深被贬谪期间,他看到了许多松树因战乱和荒芜而被摧残,心生怜悯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悯松》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松树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通过描绘松树的坚韧品质和生命力,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