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陈仲思
中鹄知谁好,烹鱼始认名。
报公勤有子,似我懒无甥。
何日亲相见,因风且寄声。
泥金闻喜处,樽酒欲同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箭靶上谁是最佳射手?吃海鲜才能认出它的名字。
报告朝廷您有个勤奋的儿子,像我这么懒的人却没有外甥。
什么时候能面对面相聚呢?趁风起时让我捎个口信。
听说你收到了好消息,我们一起举杯庆祝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中鹄:射中箭靶,比喻达到目标。这里指成功。
2. 烹鱼: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据说孔子弟子宰予与孔子的侄子孔鲤都在烹鱼宴上表现出色,因此得到孔子的称赞。这里借指选拔人才。
3. 报公:报答国家。
4. 因风:凭借风力,这里指托人带信。
5. 泥金:用金粉涂饰的纸,常用于书写喜报。
去完善
赏析
《贺陈仲思》是邓深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诗歌通过对友谊的赞美、对勤奋的赞扬以及对亲情的渴望等元素,展现了诗人的智慧和才情。
首联“中鹄知谁好,烹鱼始认名。”表达了对友人功成名就的祝贺。诗人用“中鹄”和“烹鱼”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的才华和智慧,以及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同时,这两句也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颔联“报公勤有子,似我懒无甥。”是诗人对友人的赞誉,也是对自己的自嘲。诗人认为友人能够勤奋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自己则比较懒散,没有什么建树。这种对比手法,既展示了诗人谦逊的品质,也突显了友人的优秀品质。
颈联“何日亲相见,因风且寄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有一天能亲自见到友人,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感悟。虽然暂时无法相聚,但诗人愿意通过风声传递自己的问候和祝福。
尾联“泥金闻喜处,樽酒欲同倾。”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诗人想象着在友人成功的时候,共同举杯庆祝,共享喜悦。这种美好的愿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
总之,《贺陈仲思》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真诚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五言律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贺陈仲思》是南宋时期诗人邓深所作。邓深(约公元1205年前后在世),字资道,号革斋,清代广东佛山人,南宋著名的诗人、文人。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乱频发。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邓深对国家的危局忧心如焚,同时也深感自身无力回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寓意的诗篇,希望以文化的力量唤醒人们关注国家前途的命运。
在邓深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吏,但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励精图治,却受到了朝政腐败势力的排挤和打压。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并在文学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忧虑。
《贺陈仲思》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邓深的好友陈仲思的生平事迹。陈仲思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地方官员,他在任职期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民造福,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爱戴。邓深通过这首诗赞美了陈仲思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借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