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
诘曲山蹊晚,清冷石涧秋。
三门俨呀豁,四壁极雕锼。
上穴重岩閟,中龛一室幽。
斐然成五字,聊尔继三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崎岖山路走晚秋,清凉涧水抚石头。
三门大开敞亮厅,四面墙壁雕琢留。
高山洞穴藏隐秘,中间神龛内静幽。
书写五字展风采,三次游览共悠悠。
去完善
释义
《三游洞》是宋代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咏游记事诗。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诘曲: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
2. 山蹊:山中小道。
3. 清冷石涧:指山间清澈而带有寒意的溪涧。
4. 三门:此处指通往三游洞的三个石门。
5. 俨呀豁:形容洞口宽敞明亮的样子。
6. 四壁:洞穴的四壁。
7. 极雕锼:形容洞穴内壁雕刻精美。
8. 上穴:位于顶部的洞穴。
9. 重岩:重叠的岩石。
10. 閟:隐蔽。
11. 中龛:位于中间的供奉佛像的石室。
12. 一室幽:形容石室内部阴暗静谧的氛围。
13.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14. 五字:指诗歌的字句。
15. 聊尔:随意地。
16. 三游:这里指前人在此游览并留下诗句。
去完善
赏析
《三游洞》是宋朝诗人邓深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在游览了三游洞之后,通过对山间小路、石窟、岩石的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也通过“三门”和“四壁”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首联“诘曲山蹊晚,清冷石涧秋”,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山间小路上行走的场景,溪水潺潺,气氛宁静而肃穆。这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颔联“三门俨呀豁,四壁极雕锼”,诗人以三游洞为例,展示了其壮观的景象。三门是指洞口的三个门,这里用来形容洞口的壮丽;四壁则暗示洞内空间的广大,雕锼形容雕刻精细,衬托出石洞的神秘与深邃。
颈联“上穴重岩閟,中龛一室幽”,进一步描绘了洞内的景观。上穴指的是上方的洞穴,重岩则表达出了洞顶的险峻;中龛是指中央的佛龛,一室则点明佛龛周围的幽静氛围。这两句通过具体形象的表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石洞内部的肃穆和神秘。
尾联“斐然成五字,聊尔继三游”,则是诗人的自我评价和感想。斐然意为才华横溢,五字即指诗中的五个字,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的诗歌不过是在模仿前人。三游则是对三游洞名称的由来进行了引申,意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都曾来到这里,共同欣赏过这里的壮丽景色。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先人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谦逊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游洞》是南宋诗人邓深的诗作,创作于公元1259年前后。在这一年里,邓深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先是被任命为江西抚州通判,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避居湖北江陵。
在南宋末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蒙古大军南下,对江南地区进行猛烈攻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邓深深感忧虑,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然而,他在生活中仍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山水、关注民生。这种复杂的心情在《三游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诗歌中,邓深以“三游洞”为象征,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中寻求安定生活的愿望。他以“渔舟唱晚”的画面描绘出自己在江陵的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还通过对“江山如旧,人事已非”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变迁的无奈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