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
靖节田园兴,子真岩谷情。
古人虽不见,今代有同清。
道义丘山重,轩裳羽翮轻。
萧然无俗累,心地湛虚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靖节田园的诗意,子真岩谷的情怀。
古代的人虽然看不见了,但当今也有同样的品质。
道德和正义比山还重,名利如同羽毛般轻盈。
恬静无世俗的牵累,心灵清澈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靖节:指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号“靖节先生”。他辞官归隐,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诗赋,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子真:指杨朱,战国初期道家学者,主张无为而治。他的故事中有“宁做鸡口不做牛后”的说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岩谷:山间的岩石与峡谷,象征着隐居生活的地方。
4. 道义:道德正义。
5. 轩裳:轩车与衣带,象征着荣华富贵的地位与物质享受。
6. 羽翮:鸟的翅膀,这里比喻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并不重要。
7. 萧然:形容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状态。
8. 俗累:世俗的烦恼和羁绊。
9. 心地:指心灵。
10. 湛虚明:澄净光明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躬耕》是宋代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赞美田园生活的诗歌。全诗以陶渊明和郑子真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淡薄名利的向往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娴熟,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首联“靖节田园兴,子真岩谷情”,以陶渊明和郑子真两位古代隐士为例,描绘了他们在田园和山谷之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的“靖节”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子真”则是郑子真,他是西汉时期的隐士,因居住在山谷之中而得名。诗人通过这两位古人的故事,表达了对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
颔联“古人虽不见,今代有同清”,表示虽然无法亲眼见到古代的陶渊明和郑子真,但今天仍然有像他们一样热爱田园生活的人。这一联不仅表现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人保持高尚品质的追求。
颈联“道义丘山重,轩裳羽翮轻”,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这里的“丘山”象征着道德和品行,而“轩裳羽翮”则代表物质享受。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即追求道德和品行的高尚,而不是沉迷于物质世界的浮华。
尾联“萧然无俗累,心地湛虚明”,是对诗人自己心境的描绘,表达了他超脱世俗的烦恼,内心纯净明朗的状态。这里的“萧然”是指淡泊名利,无牵无挂的生活态度;“心地湛虚明”则是形容心灵清澈,毫无杂念的心境。诗人通过这一联传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邓深在宋宁宗时期,因为战争的扰攘、官场的倾轧以及家乡的动荡等种种原因而放弃功名,退居田园生活。此期间,他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隐逸生活,时而种地,时而读书,并创作了一系列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其中的这首《躬耕》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躬耕》的创怍背景是南宋初年,那时的江南地区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邓深虽然曾任过地方官员,但为了避开官场纷扰和战争动乱,他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农夫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以“朝耕暮耘事吾田,日落归来带月还”描绘出自己辛勤耕耘的场景,充分展现了他的辛勤劳作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此外,他还通过“菽麦先后须辨处,东西播种不教差”表达了庄稼种植的精细与讲究,表现出他对农事的熟悉和专业。
在这一特殊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民不仅要面临战乱的威胁,还要应对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停滞等问题。邓深作为一位有理想、有责任感的诗人,用诗歌的形式传达了他们对和平、对丰衣足食生活的渴望,使人们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呼吁社会和谐与发展。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以及对家乡、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