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吕坊渡
江阔寒风痛括肌,村醪无力破寒威。
融霜点滴松间雨,爱日晴明身上衣。
闯竹柴扉黄犬吠,卧沙蓬艇白鸥飞。
烧痕已觉春来近,稍放青青出土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辽阔,寒风刮过肌肤犹如刀割,村里的酒水也抵挡不住寒冷的威力。
霜冻渐渐消融,化作松枝间的雨水,阳光正好,温暖着身上的衣服。
走进竹林,柴门边传来黄狗的叫声;躺在沙滩上,能看到海鸥在空中飞翔。
焚烧的痕迹已经感受到春天的临近,稍微释放绿意,土地也变得肥沃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江阔:指江河宽阔。
2. 寒风:寒冷的风。
3. 痛括肌:使人感到寒冷的刺骨感觉。
4. 村醪:农村所酿之酒。
5. 无力:无法抵抗或克服。
6. 破寒威:解除寒冷的感觉。
7. 融霜:消融的霜雪。
8. 点滴:极小的量。
9. 松间雨:落在松树上的雨水。
10. 爱日:珍惜时光。
11. 晴明:晴朗明亮。
12. 卧沙蓬艇:停靠在沙滩上的小船。
13. 黄犬:黄色的狗。
1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门。
15. 白鸥:白色的海鸥。
16. 烧痕:火灾后的痕迹。
17. 青青:形容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
18. 出土肥:指土壤肥沃,适宜植物生长。
去完善
赏析
《过吕坊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冷冬日渡江时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江水辽阔和寒风凛冽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当时面对严寒的无奈和抵抗。颔联则通过对村醪的品尝和对阳光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渴望温暖、冲破寒冷的愿望。颈联用黄犬、白鸥的形象,展现了渡头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景象,为诗人的心灵带来了暖意。尾联以烧痕中的春意揭示出季节的转变,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和欣慰。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感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冬江渡头图,传达出了诗人坚韧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吕坊渡》是宋代诗人邓深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约在公元1100年至1125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北宋逐渐走向衰落,而南宋则刚刚兴起。在这样一段历史背景下,邓深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邓深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名的文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人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邓深在科举考试中并未能脱颖而出,这使得他在事业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尽管如此,邓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在这首《过吕坊渡》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见解。通过对吕坊渡的描绘,他以一种深沉而又超脱的姿态,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首诗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