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茶山贡焙歌

标题包含
茶山贡焙歌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噉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由闻。 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 使君忧民惨容色,就焙尝茶坐诸客。 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 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 仙家十队酒百斛,金丝宴馔随经过。 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 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 吴民吴民莫憔悴,使君作相期苏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郢,字楚望,号秋崖,南宋诗人。他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只知他是金华人,与陆游、杨万里等著名文人相交甚厚。 李郢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擅长写山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官对宾客的热情无限, 访客地位显赫, 无与伦比。 阳春三月采茶季节, 采得嫩芽送入深山老林。 清晨推开朱门进入焙房, 筐箱里逐渐积累的新叶越来越多了。 露水在嫩芽上滚动着, 公家的文书催促声声不息。 白天忍饿受累晚上筋疲力尽, 那些喧闹争夺的人, 得到的却不足一把。 转瞬间茶叶成堆, 蒸烤后的茶香胜过了梅花, 研磨后的声音如同响雷。 茶叶制成后向朝廷进贡, 万民争相品尝以致春山颤抖。 驿使的马蹄声疾如闪电, 半夜驱使工人, 谁还能看到他们。 十天路程需行四千里, 必须按时赶到清明宴会。 我们的君主可算是个接纳意见的人, 如果没有听到谏言又怎么会采纳呢。 京城里的达官贵人虽有美食享用, 但天涯之外的人民依然饱受劳役之苦。 长官忧心忡忡, 品茶与客人同乐, 几番品尝, 赞叹不已, 嫩绿鲜艳, 力量非凡。 山中藏有美酒和歌声, 还有那仙家般的房舍。 仙家有百种美酒千盘佳肴, 金丝盛宴飘然走过。 长官当日忧愁太多, 访客也不言不语沉浸在美丽的衣饰中。 忙碌之余长官绕着焙房长叹, 规定时间迫在眉睫, 可怎么办呢? 江南的百姓啊, 请别疲惫忧伤, 长官将来会尽力让你们生活得更好。
去完善
释义
1. 金台:古代的一种建筑,也称“黄金台”或“燕昭台”,原指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后代用以称皇宫或朝廷。这里代指朝廷。 2. 红旌:红旗,泛指官家的标志。 3. 焙:指制茶时所用的烘焙工具。 4. 朱门:指富贵人家的大门,泛指权贵。 5. 陵烟触露:形容采茶时翠绿的茶叶接触到露水的感觉。 6. 官家赤印连帖催:指官方用红色印章催促制作贡茶的进度。 7. 朝饥暮匐:形容采茶的辛苦程度。 8. 喧阗:喧哗,热闹。 9. 研膏架动轰如雷:指制茶时的研磨和翻炒等步骤发出的声音。 10. 十日王程路四千:指从贡茶的地方到京城的路程需要十天,全程约四千里。 11. 驿骑鞭声砉流电:形容驿马行进速度很快。 12. 吾君可谓纳谏君:这里是称赞皇帝愿意听取臣子的意见。 13. 九重城: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14. 玉食:精美的食物,这里指皇帝的膳食。 15. 天涯吏役长纷纷:形容地方官员为了进贡茶叶而忙碌的情况。 16. 就焙尝茶:指在制茶现场品尝新茶。 17. 乐营房户:指提供音乐和住宿的娱乐场所。 18. 仙家十队酒百斛:指仙家有十个队伍,每队可以供应一百斛美酒。 19. 金丝宴馔:指精美的食物。 20. 征绮罗:指征收纺织品作为贡品。 21. 吴民吴民莫憔悴:这里是作者对茶农的同情和关怀。 22. 作相期苏尔:指希望皇帝能选拔贤良的大臣来帮助人民改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茶山贡焙歌》是一首描绘贡茶制作过程的诗歌。诗人以茶山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贡茶的制作过程和艰辛。同时,诗人也对皇帝的奢侈生活和官员的沉重负担表示了忧虑。 诗歌开篇,诗人以使君的爱客之情为引子,描绘了春风三月贡茶时的情景。随后,诗人通过描述焙中、陵烟、筐箱、官家赤印等元素,展现了贡茶制作的严谨和繁琐。接着,诗人又以朝饥暮匐、喧阗竞纳、蒸之馥之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茶叶采摘、加工的过程。 在诗歌的中部,诗人通过驿骑鞭声、十天王程、到时须及清明宴等词语,揭示了贡茶运输的艰辛和时间紧迫。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皇帝奢侈生活的质疑和对官员繁重工作的同情。 在诗歌的末尾,诗人通过描绘使君的忧虑、山中的酒歌、乐营房户的仙家生活等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官员的沉重负担和百姓的痛苦生活。最后,诗人以殷勤绕焙复长叹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贡茶制作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诗人在揭露统治者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茶山贡焙歌》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一首描绘茶叶制作场景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时期(806-820年)。 在唐宪宗时期,茶叶种植和贸易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李郢所在的城市余杭地区以产茶闻名,茶山之上遍布茶园。而贡焙则是为皇家提供茶叶的焙茶场。李郢作为地方官员,深知茶农之苦,目睹了贡焙工人们的辛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茶山贡焙歌》。 这个时期的李郢,作为地方官,经历了民间疾苦,对百姓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个时代,唐朝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相对繁荣的阶段,商业、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茶叶产业的发展,使得很多地区开始广泛种植茶叶,同时也带动了茶文化的繁荣。然而,在这样的繁荣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劳动力的剥削、苛捐杂税等,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这首诗中,李郢通过对茶叶制作的详细描绘,展现了茶农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贡焙工人们为皇家制茶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首诗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和深刻的社会关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