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道人郑隐归山
尽日临流看水色,有时隐几听松声。
遍游万壑成嘉遁,偶出千峰翫治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日面对流水欣赏水波的色彩,有时隐坐在桌案上聆听松涛之声。游历万千山谷成为了美好的隐逸生活,偶尔出山攀登山峰品味天下的太平盛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道人:指僧人、道士或方士。这里指的是郑隐。
2. 赐:赏赐、赐予。
3. 归山:归隐山林。
4. 尽日:一整天。
5. 临流:靠近水流的地方。
6. 水色:水的颜色,代指水面景色。
7. 隐几:靠在几案上。
8. 松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9. 遍游:游历各地。
10. 万壑:形容众多的山谷。
11. 嘉遁:隐居。
12. 偶出:偶尔出来。
13. 千峰:形容众多的山峰。
14. 翫治平:游玩太平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古诗,体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慰藉。首联通过“尽日临流看水色”和“有时隐几听松声”两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游览山水时的喜悦,以及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体会到内心的平静。颈联中的“徧游万壑”意味着诗人已经游历了无数的山川河流,而“偶出千峰”则表明他在隐居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一份谦逊和低调。尾联中的“翫治平”是诗人用游戏的口吻表达他对政治的淡泊态度,反映出他对隐居生活、与山水为伴的喜悦和对世俗纷扰的摒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赐道人郑隐归山》这首诗创作于北宋初期,公元960年至1022年之间。当时正是宋真宗统治时期,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诗的作者是宋真宗,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使得国家逐渐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恢复过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土的巩固。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以诗歌抒发豪情壮志,赞美盛世景象。
与此同时,道教在宋代颇为盛行,不少文人雅士对道教产生浓厚兴趣。在这首诗中,宋真宗借描绘道人郑隐归山的情景,表达了对于道家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道家文化的尊重与认可。
综上所述,《赐道人郑隐归山》这首古诗创作于北宋初期,反映了宋真宗在位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以及道教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