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其八
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
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
扶筇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带月尝。
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儿绽放却没有明月相伴,让人遗憾;而有了明月却无花儿点缀,又让人觉得时间难熬。美丽的花儿宛如人在明镜前顾盼生姿,明亮的月光则如同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花香。
在月光下拿着拐杖寻找花朵的脚步,带上美酒陪伴着花儿、沐浴着月光品尝。这样美好的花与月亮,不要把它们当作平常之物看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花:此处指代花朵。
2. 月:此处指代月亮。
3. 恨茫茫:遗憾、惋惜之情如同大海般广阔无边。
4. 有月无花恨转长:虽有明月却无鲜花陪伴,遗憾更深。
5. 如人临月镜:如同人在月光下照镜子。
6. 如水照花香:月亮照亮了花朵的香气。
7. 扶笻:手杖,此处指步行缓慢。
8. 携酒:带着酒。
9. 莫将花月作寻常:不要把美好的花和月当做平凡的事物对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花与月的美好,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在诗的开篇,诗人通过对比有花无月和有月无花两种情况,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和对美的追求。接着,诗人又以花比作美人,以月比镜,生动地描绘了花之美和月光之皎洁。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月下寻花、花前带月尝酒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意味着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不要将它们视为寻常之物。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是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字伯虎)人生中的重要时期。这一年他29岁,风华正茂,正积极谋求科举功名。然而,在这个时期,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波折和失望。
在成化二十三年春天,他与同乡徐经一同进京赶考,却因涉嫌贿赂主考官而受到牵连,被判入狱。出狱后,虽然得以官复原职,但名声扫地,心情抑郁。此时,明宪宗朱见深的统治已是强弩之末,朝廷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激化。唐寅深受影响,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深深的反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寅借助于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感慨。他以《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为题,其中第八首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歌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渴望理解、亲近自然的心境。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