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吟怀祇恐负嘉期,不惮登高脚力疲。
满眼关愁淡秋色,长笺入手粲明玑。
兴来不省风吹帽,醉后何愁酒湿衣。
欲和蓝田无好语,笑挼黄菊带香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满怀忧虑,唯恐错过美好的时光,因此即使登高处也毫不畏惧疲劳。
放眼望去,只见到稀疏的秋意,却都是忧虑,而手中的诗卷却字字如珠玑。
兴奋时连风中的帽子都顾不上,醉酒后又何必担忧酒会弄湿衣裳呢?
想要效仿王之涣写一首蓝田诗,却没有找到好的句子,只好笑着揉碎黄菊,带着它的香气回来。
去完善
释义
1. 祇:只。
2. 惮:怕,畏惧。
3. 关愁:指让人发愁的事务或问题。
4. 粲:鲜明、美好。
5. 明玑:明亮的珠子,比喻美好的诗句。
6. 省:知道,察觉。
7. 不省:不知道。
8. 蓝田:指陕西蓝田县,这里以蓝田代指华阴县。
9. 好语:美好的诗句。
10. 挼:揉,搓。
去完善
赏析
《九日》刘应时的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诗词艺术的热爱。首联以“吟怀祇恐负嘉期,不惮登高脚力疲”开篇,表达了诗人不愿错过重阳佳节,不辞辛劳登高望远的情怀。颔联以“满眼关愁淡秋色,长笺入手粲明玑”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以及诗人手中拿着明亮的信笺,展现出一种沉静而深沉的诗韵。颈联则以“兴来不省风吹帽,醉后何愁酒湿衣”表现了诗人在兴致高昂时不顾及帽子被风吹落,在醉酒后不担心衣服被酒打湿的豪放个性。尾联则以“欲和蓝田无好语,笑挼黄菊带香归”作结,表达了诗人虽有和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想法,但又觉得自己无法超越前贤,只能笑着摘下带着香味的黄菊,以此表明自己的谦逊和乐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重阳节。在这段时间里,刘应时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一度被任命为太学正,但因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而遭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正处于金国的压迫之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刘应时在任期间,曾多次上疏陈言时政,主张改革弊端,但都未能得到采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刘应时深感壮志难酬,故以重阳节为题,抒发内心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