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乌龙山
岁云暮矣可奈何,云愁雨湿阴风多。
林壑摧残海惊波,惨淡一色无山河。
哀鸣嗷嗷旧枝柯,飞天不容忧虞罗。
深山短景孤鸟过,会看明午风日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流转到年底,实在让人无可奈何。云朵饱含忧愁,雨水湿润大地,寒风不断。森林和山谷被海上的风波摧残,显得惨淡无比,没有山川的壮丽景色。悲鸣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旧的树枝之间。飞鸟腾空,不能被网罗所困。深山的景致短暂,孤独的鸟儿飞过。待到明天午后,阳光普照,一切又会变得风和日丽。
去完善
释义
1. 乌龙山:位于湖南岳阳,是洞庭湖入长江的口门。
2. 岁云暮矣可奈何:意为到了年底,无奈光阴流逝。云,指时间;暮,指年末。
3. 云愁雨湿阴风多:指天气昏暗,阴雨连绵。
4. 林壑摧残海惊波:意为林间山谷被狂风海浪摧残。
5. 惨淡一色无山河:指风雨交加,视野中一片昏暗,看不见山和水。
6. 哀鸣嗷嗷旧枝柯:指乌鸦在树枝上哀鸣。
7. 飞天不容忧虞罗:飞天,指飞禽;忧虞罗,捕鸟的网。此句意为飞禽在天空飞翔,不受捕鸟网的束缚。
8. 深山短景孤鸟过:深山,指乌龙山;短景,指短暂的时光;孤鸟过,指一只孤单的鸟飞过。
9. 会看明午风日和:意会为时不久,明天中午就能见到风和日丽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书乌龙山》是南宋诗人邓剡创作的一首描绘乌龙山景象的诗歌。首联“岁云暮矣可奈何,云愁雨湿阴风多”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时间——深秋时节,通过“云愁”“雨湿”“阴风多”等词汇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郁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林壑摧残海惊波,惨淡一色无山河”则通过对山林河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在风雨中的萧瑟景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严与无常。
颈联“哀鸣嗷嗷旧枝柯,飞天不容忧虞罗”将视角转向了动物世界,描写了飞鸟因天气恶劣而发出哀鸣,它们试图飞离这片不祥之地,但却无法逃脱自然的困境。尾联“深山短景孤鸟过,会看明午风日和”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尽管目前环境恶劣,但或许明天中午,阳光就会普照大地,一切又会恢复如常。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通过对天气变化、生灵悲鸣的描述,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以及面对困境时所应持有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乌龙山》是南宋著名诗人邓剡的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6年,正值南宋末年,南宋朝廷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邓剡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南宋官员,但在战乱中被俘。后来,他在好友文天祥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并继续参与抗元斗争。然而,由于局势的恶化,邓剡最终不得不选择投降元朝,成为元朝的一名官员。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邓剡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军事力量薄弱,无法抵挡蒙古军队的进攻。此外,当时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在这种背景下,邓剡通过描绘乌龙山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为国家的振兴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