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

标题包含
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
蒲团兀坐最高僧,十载空山厌世情。嚼米久知砂在饭,咬根长断菜为羹。惯行苦行因忘苦,灭却名声始著名。幸得本师施辣手,一回白棒一回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一个寂静的寺庙中,蒲团上坐着一位超凡脱俗的高僧,他在空寂的山谷里度过了十年的岁月,厌烦了尘世的纷扰。这位高僧久经磨难,深知米饭中的砂粒,生活中的艰苦让他对食物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坚韧不拔让世人无不敬仰。他习惯了苦行的生活,以至于忘记了曾经的苦难,但他的名声却日渐鹊起。幸运的是,他的导师对他严格要求,帮助他克服种种困难,使他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去完善
释义
《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何绛的注释如下: 1. 赠放梅师:赠送给放梅师的诗歌。 2. 兼呈浩大师:同时向浩大师表示敬意。 3. 蒲团兀坐:指僧人打坐修行。 4. 十载空山:指在深山中修行十年。 5. 嚼米久知砂在饭:比喻长期体验生活才能领悟到事物的真谛。 6. 咬根长断菜为羹:指斩断各种牵挂,过简单的生活。 7. 惯行苦行:习惯苦行修炼的生活方式。 8. 灭却名声:摒弃名声追求内心的平静。 9. 本师:佛教用语,指释迦牟尼。 10. 辣手:这里指严厉的教诲。 11. 一回白棒:指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惩罚。 12. 一回生:经过严厉的教育,使内心重新获得生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为题,对两位高僧的品行和修行表示赞赏和尊重。诗人描绘了两位僧人修行生活中的细节,如“蒲团兀坐”、“十载空山”、“嚼米”、“咬根”等,展现了他们坚定的决心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其中,“嚼米久知砂在饭,咬根长断菜为羹”一句揭示了佛教徒在修行中逐渐觉悟的过程。通过品尝食物中的苦与涩,悟出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心灵的解脱。 而“惯行苦行因忘苦,灭却名声始著名”则是对这两位高僧境界的赞美。他们远离名利,忘却苦难,通过艰苦的修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最后两句“幸得本师施辣手,一回白棒一回生”意味着他们在前人的指导下,一次次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高僧修行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佛法信仰的追求。这种精神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人生的高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放梅师兼呈浩大师》是明代诗人何绛所创作的诗歌,此诗寄托了诗人对世外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禅境界的追求。据记载,这首诗大约作于明末清初(1644年)。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何绛生活在一个禅宗盛行、佛风盛炽的文化背景下。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他对佛禅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决定离开繁华的城市,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慰藉。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梅师结交并共同参悟禅理。 在诗人的描述中,梅师是个有着高尚情操的僧人,他代表着圣洁无邪的精神追求。何绛试图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远离世俗纷扰,以超凡脱俗的心态去体验佛禅的智慧。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超脱尘世纷扰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