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赵仁父两山堂
两山对立著君三,山意无穷勿浪参。
静底规摹随处有,忙时事业个中涵。
移文肯为轻离北,采菊何尝索见南。
会取孔门仁者意,等闲风月不虚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山峰面对面地耸立着,中间夹着你我这位朋友,它们之间蕴含的深意无尽,我们不要轻易去评论。在安静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在忙碌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事物的内涵。时光荏苒,我们不应该轻易离开北方;而采摘菊花这样的生活琐事,也不应该被过分渲染和期待。我们应该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去领会,这些平凡的景色和风月并不应该被浪费在无意义的谈论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题:以诗的形式为某人或某事命名。
2. 赵仁父:赵姓仁爱的人,这里指赵仁父本人。
3. 两山堂:此处的“两山”指的是两座山,可能象征赵仁父的生活态度或处世哲学。
4. 对立著君三:此处意为两座山对峙而立,构成了第三座山的景象。
5. 勿浪参:不盲目地去探寻参悟。
6. 静底规摹随处有:在安静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各种形态的存在。
7. 采菊何尝索见南:表示在忙碌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事物的内涵。
8. 移文:原意是指古代官吏之间正式的文件,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文件或者官方通知的意思。
9. 轻离北:形容轻松离开北方。
10. 孔门仁者:指孔子门徒中的仁爱之人。
11. 等闲风月不虚谈:普通的风景和事情也并非无足轻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目中的“寄题”表示这是作者写给别人的题词。“赵仁父两山堂”可能是指这位朋友的住处或书房,以两山为名,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对立统一。
首联描绘了两山的景象,暗示了主人高尚的道德品行。这里的“三”可能是象征天地人,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认为我们不能轻易地去揣摩山的深意,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和领悟。
颔联则表达了两山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这里的“静底规摹”指的是在宁静的环境下进行艺术创作,“忙时事业”则表示在忙碌的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个体人格,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得到满足和发展。
颈联则表达了主人对于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尊重。这里提到的“移文”是指古代官方文书,表明主人并不轻视社会规范,但又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他也欣赏那些不受世俗束缚的人,如采菊的隐士。
尾联则揭示了诗人的意图,即倡导孔子的仁爱精神,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平凡的风月之美,而不是去追求虚妄的名利。这既是对主人的赞美,也是对人们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赵仁父两山堂》是宋代诗人徐侨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1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诗词艺术繁荣。
此时,徐侨已经历宦海浮沉,颇有人生阅历。他曾任太学博士、工部郎中等职务,后因与权臣韩侂胄不合而辞官归隐,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在江南建立,虽然偏安一隅,但文化教育发展却十分兴盛。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种时代背景下,徐侨的诗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南宋诗坛的一股清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