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城市的景色令人陶醉,与皇家园林相邻。雨后的山峰更显翠绿,烟雾散开后视野开阔。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嬉戏玩耍,跨过水面如同彩虹降落。夕阳下的树林逐渐变暗,云彩散去露出半空的峻岭。山间的泉水在石头间流淌,风吹过岩石发出大自然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肃城:指皇帝所在的京城。
2. 上苑:指皇家园林。
3. 黄山:此处借指南京的黄山。
4. 迩桂宫:距离皇宫殿近的地方。
5. 歇:停止,休息。
6. 连峰翠:形容山峰连绵不断,青翠欲滴。
7. 烟开:烟雾散去。
8. 竟野通:原野变得开阔明亮。
9. 排虚:指飞禽振翅高飞。
10. 翔戏鸟:翱翔嬉戏的鸟儿。
11. 跨水:跨过水面。
12. 落长虹:比喻瀑布像彩虹般降落。
13. 日下: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
14. 云收:云朵逐渐消失。
15. 泉鸣:泉水叮咚作响。
16. 石涧:石头间的小溪。
17. 地籁: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18. 响岩风:风吹过岩石产生的声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水景色和自然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句排列紧凑,景物鲜活生动,颜色鲜明,充分展现了秋天的清新与宁静。作者通过描绘景观,巧妙地传递出情感与人生哲理。 首先是“雨歇连峰翠”,表现了秋雨过后的青山如洗、草木青翠的景象;而“跨水落长虹”则绘出了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形成的长虹倒影。“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写日落时分,树林在余晖中黯淡下来,云朵收敛后天空露出一半的晴空。“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则是通过对自然音响的捕捉,进一步丰富了读者对场景的感知,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独特视角。总体而言,此诗精炼、形象,充分展现了秋天的清新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虞世南作为唐朝的重臣,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文化建设。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曾任太子詹事、秘书监等职,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和器重。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鼎盛阶段,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平繁荣,但朝野之间仍有不少矛盾和纷争。虞世南作为朝廷大臣,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时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朝廷的忠诚。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雨后的幽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在诗中,虞世南以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又通过对“鸟惊窥”、“鱼跳浪”等细节的描绘,传达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