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赋得临池竹应制

标题包含
赋得临池竹应制
葱翠梢云质,垂彩暎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虞世南出身于名门望族,少年时即以博学著称,与兄长虞世基一同拜师国学大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树叶仿佛能触摸到云端,光彩照映在清澈的池塘中。 水波荡漾映射着微风的影子,枝条摇曳防止露水滑落。 龙鳞般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生姿,凤翼般的枝条轻轻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想要了解它寒冬中的特性,只有经历岁月寒冷的人才能知晓。
去完善
释义
1. 葱翠:指竹子翠绿的颜色; 2. 梢云:意指竹梢直插云端; 3. 暎:同“映”,意为映照; 4. 清池:清澈的池塘; 5. 波泛:波浪浮动; 6. 含风影:风中摇曳的影子; 7. 流摇:随风摇摆的动态; 8. 防露:防止露水沾湿; 9. 龙鳞:竹子的叶片呈竖立状,犹如龙鳞般紧密有序; 10. 嶰谷:嶰为山谷的意思,此处借指竹子生长的山谷环境; 11. 凤翅:喻指竹叶形状像凤凰翅膀; 12. 涟漪:水面上微小的波纹; 13. 凌冬性:竹子的耐寒性; 14. 岁寒:一年的寒冷时期,这里指冬天。
去完善
赏析
《赋得临池竹应制》是初唐时期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排律诗。这首诗以“临池竹”为主题,描绘了竹子在清池边的美景。通过对竹子的形态、风影和露枝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龙鳞、凤翅等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最后,诗人通过强调竹子在寒冷冬季的特性,表达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临池竹应制》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658年,当时虞世南任尚书右仆射兼摄御史大夫,负责朝廷的政事和监察。虞世南作为唐代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在这一时期,虞世南的人生际遇颇为顺利。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擅长书法、诗词和文章。成年后,虞世南历任隋朝和地方官吏,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唐朝建立后,虞世南受到李世民的赏识,成为其身边的得力助手,参与了唐朝许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诗歌创作方面,虞世南以其独特的才情和视角,描绘了唐代初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这首《赋得临池竹应制》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以临池竹林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