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应教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次黎明时分抵达燕馆,新的水流通满了池塘。天空的云彩渐渐消散在远方的山脉中,而残留的水滴仍然挂在枝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燕馆:即燕子楼,此处是泛指贵族的高大府邸。
2. 新溜:指刚刚产生的雨水汇集成的流水。
3. 梁池:桥梁旁边的池塘。
4. 归云:飘散的云朵。
5. 半入岭:部分云朵进入了远处的山岭中。
6. 残滴:残留的水滴。
7. 悬枝:挂在树枝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初晴应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诗中描述了雨后天晴的景象,通过对“初日”、“新溜”、“归云”和“残滴”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初日明燕馆”,描绘了太阳初升时明媚的阳光照耀着燕馆的景象,表现了天气晴朗的美好氛围。第二句“新溜满梁池”,描述了雨后积水在梁池中的情景,传达了万物复苏的气息。接下来的两句“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通过写云朵逐渐消散、雨滴还挂在枝头的美景,进一步展现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晴应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段时间里,虞世南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唐朝的官员,受到皇帝的宠信,但他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人生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士大夫们都以儒家经典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提升。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虞世南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