摅抱
客滞殊方久,山围绝塞深。
秋风入撗笛,夜月傍沾襟。
造膝他时语,捐躯此日心。
飞霜满明镜,发短不胜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异乡做客,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
秋风吹过横笛,夜晚月光洒落,沾湿衣襟。
曾经的促膝长谈,以及舍生忘死的心愿。
霜华遍布镜子,头发稀疏难以插簪。
去完善
释义
1. 客滞殊方久:意指离家在外已很长时间了。“客滞”即离家在外的意思,“殊方”是远方,即作者所待的地方。
2. 山围绝塞深:形容所处的环境封闭,周围都是深山。“绝塞”是指极其闭塞的地方。
3. 横笛:一种竖吹木管乐器。
4. 傍沾襟:意为泪水湿润了衣襟。“傍”表示靠近,“沾襟”指被泪水沾湿的衣襟。
5. 造膝:与君主近侍之时。这里借指有机会向皇帝上谏。
6. 捐躯:舍生。指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
7. 飞霜满明镜:指秋霜凝在明亮的镜子上。比喻白发苍苍的样子。
8. 发短不胜簪:头发很短以至于无法用簪子固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怀抱的感怀诗。诗人在异乡滞留已久,身陷深山,四面被绝壁包围。风萧瑟的秋天,诗人将心事寄托于横笛之声,夜晚月光抚过衣襟,更添凄清。诗人决心在国家需要之时献出忠诚之心,然而岁月无情,霜雪满头,头发短少不堪插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矢志报国、献身家国的情怀以及年华易逝的感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摅抱》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朱弁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侵,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朱弁在此时期被任命为通判,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抗金,后因战乱被俘至金国。
在羁留北方的漫长岁月里,朱弁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坚贞不屈。他在金国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以诗词抒发心中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正是他在金国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朱弁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之时。金兵南侵,导致国土分裂,百姓流离失所。朱弁作为一名爱国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火中的国家现状,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个游子对家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