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七夜对月

标题包含
十七夜对月
病骨怯风露,愁怀厌甲兵。 人居绝域久,月向此宵明。 轮仄初经汉,光分半隐城。 遟遟不肯下,应识异郷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虚弱,畏惧风寒露水;心情忧郁,厌恶战争和纷争。人们在这遥远的地方生活已久,唯有月亮在此刻格外明亮。银河经过这里,光芒照耀在半边城市之上。月亮迟迟不愿落下,也许它也能体会到异乡人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病骨:指诗人因长期患病而身体虚弱。 2. 怯:害怕,畏缩。 3. 风露:即风吹露打,形容恶劣的环境条件。 4. 愁怀:心中的忧愁之情。 5. 甲兵:这里指战争。 6. 绝域:远离中原的地区,此处指诗人在北方边陲的贬谪之地。 7. 轮仄:指月亮逐渐变圆的过程。 8. 汉:指汉代京师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9. 光分:月光分散。 10. 半隐城:指月光洒在城墙上,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11. 遟遟:迟缓的样子。 12. 异鄕:他乡,异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十七夜对月》,作者是南宋文人朱弁。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自己身处异域时的思乡之情和忧虑之心。首联通过“病骨”和“愁怀”两个词语,传达出作者因患病和对战争的忧虑而感到身心俱疲。接下来的三联,则通过描写月色、观察角度以及月亮迟迟不落的景象,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情景更加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其中,“人居绝域久,月向此宵明”点明了作者的异乡背景;“轮仄初经汉,光分半隐城”展现出月亮照亮了远方的战场,暗示着战事的持续不断;“迟迟不肯下,应识异鄕情”则通过月亮迟迟不落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期盼团圆和家乡的深切愿望。整首诗格调沉郁,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作者面对战争和离家之苦时内心的哀愁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七夜对月》是南宋诗人朱弁于乾道八年(1172年)在燕山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朱弁是南宋著名文人,他在南宋初年被金人掳去,羁留北方多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描绘北方风物的诗篇,以抒发忧国思乡之情。 在乾道八年的一个夜晚,朱弁抬头望月,想起自己远离故乡,不禁感慨万分。此时正值南宋与金朝和战之际,中原地区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朱弁作为一名文人,虽然身陷敌国,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期盼战争早日结束,祖国得以统一。 这首诗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南宋文人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