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怨
杨柳枝疎见月痕,夜香烧了锁宫门。
琵琶不有愁人听,谁识声中是怨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在稀疏的杨柳枝头,夜晚的香气弥漫,让人想起了锁住的宫门。没有人在倾听琵琶声里的忧愁,又有谁知道这声音里隐藏着怨愤呢?
去完善
释义
《宫怨》:这是一首描述古代宫廷女子幽怨的诗歌。
1. 杨柳枝疏见月痕:杨柳枝疏,指杨柳树的枝叶稀疏;见月痕,表示月光从枝叶间隙洒落下来。这句描绘了月光下,杨柳树枝叶稀疏的景象。
2. 夜香烧了锁宫门:夜香,指夜间祭祀时焚烧的香火;锁宫门,表示宫门紧闭。这句意味着夜晚祭祀仪式结束后,宫门被紧紧关闭。
3. 琵琶不有愁人听:琵琶,一种古代的弦乐器;不有,即没有。这句表示没有人来聆听这位女子的琵琶演奏。
4. 谁识声中是怨言:这句话意思是,有谁能够了解她在琵琶声中寄托的哀怨之情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宫怨画面:月光透过稀疏的杨柳枝洒在地面,夜香焚尽,宫殿的大门紧锁。在这寂寥的夜晚,只有一把琵琶作为倾诉对象,诉说着满腹的怨言。然而,又有谁能理解这琵琶声中的哀怨之情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宫怨》是南宋诗人徐照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190年至126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已经逐渐衰败,金国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使得民不聊生,朝廷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徐照作为一名文人,他对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乡野度过,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宫怨》这首诗歌中,徐照通过对宫中女子的哀怨之情,表现了当时宫廷中的荒淫奢侈和社会现实的悲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以及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