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观公不遇
卧犬闻人出,门当青栎林。
固知多不在,自欲远相寻。
宵短余香印,林疎出磬音。
昨来曾寄茗,应念苦吟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家的狗听到有人出来,门正对着一片青栎树林。我知道事情很多并不在掌握之中,但我仍然想要远离去寻找。夜晚短暂,余香仍在记忆中;树木稀疏,敲击磬的声音传来。昨天我送去了一包茶叶,你应该会理解我的苦苦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观公:诗中主人公,一位隐士或高僧。
2. 青栎林:指树林。青栎,落叶乔木,木材供建筑及制造车辆等用。
3. 固知:固然知道。表示理解、明白对方的情况。
4. 余香印:残留的香气,可能是指观公点燃的熏香。
5. 磬音:磬的声音。磬,古代石制乐器,状如小钵,横悬于架上,用木槌击之而鸣。
6. 茗:茶的通称。
7. 苦吟:苦心构思诗句,这里可理解为诗人访观公时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寻访一位隐逸高人时未能见面的情景。首联描绘了隐逸之地的宁静氛围,“卧犬闻人出,门当青栎林”,通过描绘狗吠、门前青栎树等细节,展现了诗人所追寻的高雅隐士生活。颔联表达了自己深知对方并不常在家,但依然执着寻找的心情。颈联通过“宵短余香印,林踈出磬音”的描述,传达了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和寂静,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向往之情。尾联则通过回忆自己不久前曾经给对方送去茶叶之事,希望对方能够体谅自己的一片心意,以苦吟之心回应。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深厚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观公不遇》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一位隐居高士,却未能见到的情景。通过这幅画面,展现了诗人在追求隐逸生活的同时,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也越来越狂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向往恬淡的隐逸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
徐照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隐逸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向往。因此,当他来到观公隐居的地方时,发现自己并未遇见这位隐居高士,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感。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徐照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生活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因此,徐照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对隐居高士的敬仰之情,也是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