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中别邓该
隔水鹧鸪鸣,一汀香草生。
自怜为客久,谁忍送君行。
后会期何日,归途喜乍晴。
它春科甲上,必欲见题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隔着水面听到鹧鸪鸟的啼鸣声,沿河边的香草已经开始生长。我为自己离家在外而难过不已,谁会忍心看着你离去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聚?在你回家的路上终于雨过天晴,期待着你未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那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看到你荣耀地名列榜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相中别:指离别时的情景。
2. 邓该:即邓剡,字光荐,江西临川人,南宋末文学家、诗人。
3. 隔水:指江河湖泊相隔的地方。
4. 鹧鸪:一种鸟,叫声沙哑,类似“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用其声音来描绘离别时的场景。
5. 一汀:一片水边平地或小洲。
6. 香草:指具有香味的植物,这里比喻邓剡的才情。
7. 自怜:自己怜悯自己。
8. 为客: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
9. 忍:能够忍受。
10. 后会:以后相见的机会。
11. 期:期待。
12. 归途:回家的路程。
13. 乍晴:刚刚放晴。
14. 它春:其他春天。
15. 科甲:科举考试,这里指通过科举考试。
16. 题名: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
去完善
赏析
《相中别邓该》这首诗歌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隔水鹧鸪鸣,一汀香草生”借鹧鸪的啼鸣和香草的生长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颔联“自怜为客久,谁忍送君行”表现了诗人对自身长期漂泊他乡的感慨以及不忍心与友人告别的情绪。颈联“后会期何日,归途喜乍晴”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以及盼望回乡的心切。尾联“它春科甲上,必欲见题名”则是期望在来年的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实现诗人和友人的共同抱负。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相中别邓该》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金朝入侵中原,民众流离失所,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笔从戎,报国无门。徐照身为南宋文人,亲身经历了这段时期的动荡和苦难。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徐照与好友邓该分别,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相中别邓该》。诗中表达了两人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同时也抒发了他们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徐照在动荡时代中的人生际遇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