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乐轩
无心涉是非,水屋掩柴扉。俯槛池鱼跃,开门野鹭飞。松花酿腊酒,荷叶补秋衣。向晚看山去,孤筇步落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意参与世事纷扰,临水的小屋紧闭柴门。低头看到水池中的鱼儿跳跃,推开门只见野鹭翩翩飞舞。采集松花酿成腊酒,用荷叶制作秋天的衣裳。傍晚时分独自去赏山景,拄着手杖漫步在余晖中。
去完善
释义
1. 无心:指没有心事或杂念。
2. 涉是非:涉及是非争端。
3. 水屋:在水边的房屋。
4. 掩柴扉:关闭柴门。
5. 俯槛:低头看着栏杆。
6. 池鱼跃:池塘中的鱼跳跃。
7. 野鹭飞:田野里的白鹭飞翔。
8. 松花酿腊酒:用松花粉酿制的冬酒。
9. 荷叶补秋衣:用荷叶制作秋季的衣服。
10. 向晚:临近傍晚的时候。
11. 看山去:去看山的景色。
12. 孤筇:独杖,比喻孤独的身影。
13. 步落晖:在夕阳的余晖中漫步。
去完善
赏析
《清乐轩》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宁静生活的超脱心境。首句“无心涉是非”表现了诗人的淡泊名利,不涉入世俗纷争的态度;紧接着的“水屋掩柴扉”描绘了诗人隐居于水边的房屋,与世隔绝的生活情景。颔联中的“俯槛池鱼跃,开门野鹭飞”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机盎然,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而“松花酿腊酒,荷叶补秋衣”则通过描绘利用自然界物品制作日常用品的细节,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贴近自然的审美情趣。尾联“向晚看山去,孤筇步落晖”则将画面定格在诗人在傍晚时分,拄杖独行,欣赏落日余晖的美景。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充满了闲适与宁静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乐轩》是明朝诗人王淮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这个时期,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诗歌的创作时间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王淮(约1460-1521年)是明朝的一位官员和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官场上的经历颇为坎坷,曾担任过江西布政使、礼部尚书等职。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与权臣不和,他被贬谪至广东,晚年生活较为困苦。
在这个时期,明朝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山水诗。这种诗歌形式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王淮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自然受到这种诗歌形式的影响。他在广东期间,游览了当地的山水名胜,创作了大量山水诗。
《清乐轩》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诗中,王淮通过对清乐轩周围的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