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普静寺寺沈休文故居也
寂寞梁朝寺,深廊十数闲。
碑存知殿古,香冷觉僧残。
断岸舟横浦,平坡树补山。
休文如好在,依旧带围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梁朝寺庙,深邃的走廊显得悠闲。
石碑诉说着殿堂的历史,香气散去显露出僧人的寥落。
断壁残垣边停着小船,平整的山坡上树木茂盛仿佛在弥补大山的缺陷。
如果没有战乱的困扰,美景依然如同当年范缜笔下的描绘一样美好,而他的腰身也依然壮硕。
去完善
释义
1.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的一个古镇。
2. 普静寺:位于乌镇的寺庙,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3. 沈休文:南朝文人,字士廉,浙江吴兴人。他在普静寺附近有一处故居。
4. 梁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502年至557年。
5. 深廊:指寺庙内部的走廊,用来连接各个建筑。
6. 十数闲:指有很多空闲的地方。
7. 碑存:指保存下来的石碑。
8. 知殿古:知道寺庙的古老历史。
9. 香冷:指烧香时烟气的温度低。
10. 僧残:指僧侣的残骸。
11. 断岸:指岸边断开的陆地。
12. 舟横浦:指船只在水边的渡口上休息。
13. 平坡树补山:指树木生长在平缓的山坡上。
14. 带围宽:指腰围宽大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镇普静寺的古老与沉寂,表达了诗人对其历史的感慨和怀念之情。诗中的“深廊”、“香冷”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寺庙的冷清景象,同时通过对比往昔的繁荣和今日的衰落,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此外,“断岸舟横浦”和“平坡树补山”两句,既表现了水乡乌镇的地理风貌,又借景抒情,以景色寓示人生的波折。最后,诗人提到沈休文,并设想他若在世,仍然保持以往的宽宏大量,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期许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融合了历史、自然与人文,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镇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镇普静寺寺沈休文故居也》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高翥。根据诗句中的“乌镇”和“普静寺”等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作者的生平。首先,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这里因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而闻名。其次,普静寺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刹,始建于唐代,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通过以上两点信息,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代。
在宋代时期,高翥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他的一生经历过科举失利、官场挫折等人生际遇,但这些并未消磨他的意志。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乌镇的眷恋之情和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敬仰之心。
此外,《乌镇普静寺寺沈休文故居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较为发达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高翥的这首诗歌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