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新店
桑坡麦垄行百里,解鞍夜宿清漳湄。
清漳悠悠引通浦,茅庐竹屋相因依。
米盐一哄商估集,舍人夺席厨争炊。
试登高阜望陶牧,平原沃野何逶迤。
俗传范子计然地,民生卤莽今如斯。
荆关四冲古战国,往往赤子多歼夷。
土人客户几更变,向之昭屈余几希。
欲从故老问遗迹,百年而上无能知。
地名多与载史合,荒城大冢犹依稀。
沮漳二水楚之望,以此取证他无疑。
古称锡穴最深阻,方城汉水为城池。
奈何形胜不足恃,豪杰杀尽名都隳。
自从秦汉至今日,率不百年逢乱离。
隰臯衍沃但茅苇,时康尚欠人扶犂。
焉得英雄守四极,封殖生齿令繁滋。
玉州平州古砖甓,令人想见升平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百里的桑树山坡和田间小路行走,晚上在清澈的漳河岸边休息。
清清的漳河水蜿蜒流向远方,沿途两岸是相互依靠的茅草屋和竹子屋。
一片嘈杂声中,商人聚集在这里交易,房客们争相做饭。
登上高处看看那片土地,一片肥沃的平原无尽延伸。
这里曾是范蠡策划计然之地,但如今百姓生活却十分简陋。
荆关地区作为古战场,这里的民众常常饱受战争之苦。
当地居民与客户不断更替,曾经的昭屈只剩下少数。
想要请教当地长者了解过去的事,却发现没有人能知道一百年前的事情。
许多地名与史书记载相符,那些荒废的城市和墓地仍然依稀可见。
沮漳两水曾为楚国的重要水源,由此证据可以确认这一点。
据说古代的锡矿洞穴深藏险阻,而方城汉水可以作为城市的屏障。
可惜地形优势不足以依赖,众多豪杰在战乱中丧生,名城逐渐衰败。
从秦汉至今,每隔不到一百年就会发生动乱分离。
如今的平地沃土只是长满茅草芦苇,现在的生活还不算太安定,缺少人来耕种。
期望有英雄能守护四方,让人民安居乐业,人口繁衍生息。
在玉州和平州地带的古砖瓦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太平盛世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当阳新店: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市附近。
2. 桑坡麦垄行百里:指在种植桑树和田间小路上行走了一百里的路程。
3. 清漳湄:清漳河岸边。
4. 米盐一哄商估集:形容商人聚集,买卖繁忙的场景。
5. 舍人: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
6. 夺席厨争炊:争夺席位和厨房准备食物。
7. 陶牧:指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陶朱公。
8. 范子计然:即范蠡,战国时期越国的大臣,曾提出“计然之策”。
9. 荆关四冲古战国:荆关是古代楚国的重要关卡,这里曾是古战国的战场。
10. 赤子:指百姓。
11. 舍人: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
12. 昭屈:古代官职名,负责治理地方。
13. 百年而上无能知:指很难了解一百年前的历史真相。
14. 锡穴:传说中的神秘洞穴。
15. 方城汉水:指古代的防线和水道。
16. 形胜:地理优势。
17. 杀尽:消灭所有的敌人。
18. 名都隳:名城被毁。
19. 秦汉:秦朝和汉朝。
20. 乱离:战乱流离。
21. 隰臯衍沃:肥沃的土地。
22. 人扶犂:人们开始耕种。
23. 焉得英雄守四极:如何能找到英雄来守护国家的四方边疆。
24. 封殖:开疆拓土,繁殖人口。
25. 生齿:人口。
26. 玉州平州古砖甓:玉州和平州是古代的地方名称,这里的砖瓦见证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当阳新店》刘子寰以诗人的眼光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地理、历史变迁和民生疾苦,既有宏观的审视,又有细腻的刻画。
首联以“桑坡麦垄”起笔,展现出广袤无垠的原野风光。诗人纵马千里,来到清漳河畔夜宿,形象生动。颔联通过描写“清漳悠悠”、“茅庐竹屋”等景致,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淡宁静。颈联描绘了一幅熙熙攘攘的商业景象,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接下来的数联,则以历史的视角回顾这里曾是范蠡计然之地,而今却民生卤莽,充满了忧虑与感慨。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期盼,希望英雄豪杰能守护四方,使民生富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当阳新店》是南宋诗人刘子寰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此时正值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内外交困的时期。诗人在此间漂泊无定,家国之痛溢于言表。
这首诗描绘了南宋末年繁华景象破败不堪的现实,充满了忧虑和哀伤。诗中的"新亭"原本位于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南,因风景优美,曾是历代文人墨客赋诗会友之处。然而,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此地已成战争废墟,昔曰的繁盛烟消云散,使得诗人忧心忡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