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送六祖渡江图赞
有传有受恩成怨,无受无传怨似恩。
船到岸头恩怨绝,遍天遍地一儿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五祖":指禅宗第五代传人弘忍。
2. "六祖":指禅宗第六代传人惠能。
3. "渡":指从长江流域北岸渡江至南岸。
4. "图赞":赞美画作的诗篇。
5. "释普济":五代时南岳衡山南寺僧人,撰有《五灯会元》等书。
6. "有传有受恩成怨":指传承衣钵者得恩师传授的恩情,而未得到衣钵者则对恩师怀恨在心。
7. "无受无传怨似恩":指若无人继承衣钵,师傅与弟子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这种心态看上去像是师徒间充满恩情。
8. "船到岸头恩怨绝":当徒弟成功渡江抵达彼岸,说明已经领悟了禅宗真谛,师傅与徒弟间的恩怨也就随之消散。
9. "遍天遍地一儿孙":意思是禅宗的思想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五祖与六祖之间传承禅宗智慧的情景,以“送渡江”的象征手法表达了禅宗精神从一代宗师向另一代传人传递的过程。诗人通过对“恩怨”这一矛盾情感的剖析,揭示了禅悟的深刻内涵,表达出心灵解脱的重要主题。首句中的“有传有受恩成怨”揭示出世间恩怨往往源于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和执着,而真正领悟禅机的人能够超脱世俗纷扰,无求于回报,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次句“无受无传怨似恩”则强调了抛弃私心杂念、摆脱因果报应观念的重要性,追求心灵的解脱才是生命的真谛。随后两句中,“船到岸头恩怨绝”形象地描绘了禅悟过程中斩断世俗恩怨的意境,表现了达到顿悟时刻的超越境界;最后一句“遍天遍地一儿孙”表明禅宗智慧在宇宙间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继承和发扬禅宗精神的传人。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寓情于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代代禅宗弟子在追寻心灵净土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祖送六祖渡江图赞》是南宋末年诗人释普济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6年,即南宋灭亡的前夕。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蒙古帝国逐渐征服了中原地区,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五祖与六祖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普济正值中年,他已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曾在禅宗寺庙修行,后成为禅宗五祖的法嗣,在禅宗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然而,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战乱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被迫四处漂泊,过上了流浪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信仰,也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在诗歌中,释普济以五祖送六祖渡江的故事为题材,表达了对禅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五祖与六祖之间的深厚师徒情谊,象征着禅宗智慧的薪火相传。诗人通过对这一故事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期盼,希望人们能够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艰难时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