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干藏

标题包含
干藏
恶语重重放出门,只图一个不知恩。 二千年事难遮覆,动便随人脚后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将恶言轻易地传播出去,只是希望能让人不知道恩情。然而,两千年来的事情难以掩盖,动不动就跟在别人后面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恶语:指不好的言语或言论。 2. 放出门:比喻将不好、不合适的言辞传扬出去。 3. 只图一个:表示仅仅为了一个目的或者追求。 4. 不知恩:指不知道感恩或没有感恩之心。 5. 二千年:此处借指很长的历史时期。 6. 难遮覆:难以掩盖、隐藏。 7. 动便:动不动,随时。 8. 随人脚后跟:跟随别人的脚步,意指盲目跟从他人意见或观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干藏》,是释普济的原创诗作。诗人以锐利的笔触和冷峻的目光,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诗歌的主题可以归结为“知恩图报”和“历史事实”两个方面。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句“恶语重重放出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恶毒言辞像洪水猛兽般地泛滥成灾。这里的“门”字暗示着人们并不珍惜口德,而将污言秽语随意释放到社会中,这显然是对社会道德的亵渎和对他人尊严的侵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恶言恶语的不满和愤慨。 第二句“只图一个不知恩”则揭示了这种恶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这些人之所以肆无忌惮地释放恶言,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丝毫不顾及对方是否对他们有过恩情或帮助。这里,诗人对这种人性之恶进行了深深的谴责。 第三句“二千年事难遮覆”则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他认为,尽管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人类历史上的诸多纷争和丑恶现象依然难以掩盖。这里,诗人暗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固然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光辉的人物,但也有许多让人唾弃的现象和人性弱点。而这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痛心疾首的。 最后一句“动便随人脚后跟”意味着人们在行为上总是喜欢追随他人的脚步。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类行为的嘲讽,而且也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容易盲目跟从他人,甚至不加思考就模仿别人的恶行。 综上所述,这首《干藏》诗意境深刻,寓意丰富,既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也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人通过锐利的讽刺和冷峻的目光,表达了对恶言恶行的深深谴责,同时也呼唤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干藏》是南宋诗人释普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帝国的崛起等。 释普济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跟随师父云游四方,学习佛法。后来,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段经历使得他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在南宋晚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蒙古帝国的崛起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释普济也不例外,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干藏》就是其中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