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友人冬月书斋
四季多花木,穷冬亦不凋。薄冰行处断,残火睡来消。
象版签书帙,蛮藤络酒瓢。公卿有知己,时得一相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季里多种花木,严寒的冬天也不凋零。薄冰在行走时断裂,残火在睡觉时熄灭。用象牙版作为书籍的标签,用粗藤编成酒瓢。公卿们有自己的知己,时常可以互相邀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作诗回应。
2. 和:跟诗或与诗相对。
3. 友人:指相识的朋友或熟人。
4. 冬月:农历十一月。
5. 书斋:文人书房。
6. 多:数量多。
7. 穷冬:深冬时节。
8. 不凋:植物不凋零。
9. 薄冰:水面上结成的很薄的冰。
10. 行处:行走的地方。
11. 断:断裂。
12. 残火:剩下的火。
13. 睡来:从睡觉中醒来。
14. 消:消失。
15. 象版:象郡之地所产竹子制成的竹片,用作书写材料。
16. 签书:标签、目录、书籍等意思。
17. 帙:书衣,古代用于包裹卷轴的布套。
18. 蛮藤:南方地区出产的藤类植物。
19. 络酒瓢:捆绑在葫芦上的吸管,用于饮酒。
20. 公卿:古代高级官员。
21.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特别指朋友。
22. 时得:偶尔得到。
23. 一相招:一起邀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书斋的静谧与祥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冬天这个季节,虽然万物凋零,但诗人的书房却充满生机。诗歌首联通过描述书斋中的花木即使在冬天也不会凋谢,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颔联则通过描绘薄冰和残火两个形象,暗示诗人身处困境但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颈联通过对书房环境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尾联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渴望得到知音的理解和共鸣的心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和友人冬月书斋》是晚唐诗人张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日渐衰弱,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百姓疾苦。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却仍然保持著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张蠙在此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理想与信念。
这首诗的作者张蠙,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功名。然而,这种挫折并没有使他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坚持著自己的信念,用诗篇记录下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感悟。
《次韵和友人冬月书斋》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月书斋的美景,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身处乱世,但他依然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也是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