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师入觐赐带以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为韵寄呈 其四
修泉汲短绠,太山寄秋毫。
赤松未必尔,勇去还渠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修泉汲短绠,太山寄秋毫。赤松未必尔,勇去还渠高。"这四句诗中包含了几个典故:
1. "修泉汲短绠":这里可能指代的是《庄子·外物篇》中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一个名叫任公子的人,用很长的绳子钓大鱼,最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鱼。"修泉汲短绠"表示用很短的绳子去汲取深井的水,比喻做事的方法不当或者目标难以达到。
2. "太山寄秋毫":太山即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首,"秋毫"指的是秋天的鸟类羽毛,非常细小。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渺小比作泰山上的一根鸟羽,表达出人的渺小和无足轻重。
3. "赤松未必尔":赤松是指赤松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之一,他居住在昆仑山,用赤松子来比喻道家修炼的高人。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说,即使像赤松子那样的仙人,也未必能达到某种境界或成就。
4. "勇去还渠高":"勇去"在这里可能是指勇敢地舍弃一些东西,"渠"是它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勇敢地去舍弃一些东西,才能显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使用修泉、短绠和太山等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品性和精神追求。“修泉”代表人对品德修养的追求,而“短绠”则暗示了这种追求的局限性。接下来的“太山寄秋毫”则是借太山之宏伟壮丽与秋毫之微小渺小,寓意那些表面看似崇高伟岸的人或事,在现实中却可能并非如此。
诗中的“赤松”一词则是对庄子笔下神人形象的引用,意指那些超然物外、遗世独立之人。诗人以此提醒世人,真正的勇气并非在于勇于放弃世俗名利,而是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和理想,即便这些理想看似遥不可及。
综上,这首诗通过对修泉、太山、赤松等具体事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真正崇高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史太师入觐赐带以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为韵寄呈 其四》是南宋时期诗人释宝昙所作。诗中的“史太师”指的是当时的太师史浩,他因功受封,入朝觐见皇帝并得到赐带。“不知官高卑”形容史浩虽然位高权重,但仍然保持着谦逊的品质。
创作时间是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由于北方金国的威胁,南宋始终面临着战事的压力。这一时期也是理学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在这个时间段里,释宝昙作为一名佛教僧侣,与史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史浩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他德艺双馨的赞美。另一方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此时宋朝国内政治较为稳定,但边境安全却时刻受到金国的威胁,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