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
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
鳞介多潜育,渔商几溯洄。风摇蜀柿下,日照楚萍开。
近漱湓城曲,斜吹蠡泽隈。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
津吏挥桡疾,邮童整传催。归心讵可问,为视落潮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的道路一片宁静,滚滚江水从九条支流汇集而来。远方的湖潭昏暗如同烟雾,眼前的港口热闹得如沸腾的响雷。
水中的鱼类和甲壳动物大多在此繁衍生息,渔民和商人在这片水域中寻找生计。风吹拂着岸边的柿子树,阳光洒在湖面的楚萍上,景色美不胜收。
附近的河湾处有人正在洗漱,夕阳斜照在湖边的芦苇荡。湖畔的锡龟依然会贡献给国家,而水中的浮游生物不再带来灾害。
渡口的管理员快速地挥舞着船桨,驿站的孩子们整理好传书快马加鞭。对于思乡的心意无法探究,只能看着落潮时江水缓缓退回。
去完善
释义
1. 九江口:指长江在江西省九江市的一段水域,是长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
2. 南济:指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源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最终汇入渤海。
3. 蕲春:位于湖北省东部,今属黄冈市。
4. 浔阳:位于江西省北部,即今天的九江市。
5. 悠哉:形容江水悠然流动的状态。
6. 滔滔:形容水流汹涌的样子。
7. 九派:古代对长江上游支流的称呼,这里泛指长江各支流。
8. 潭:深水处。
9. 浦:江边的水面。
10. 鳞介:指鱼类和水生动物。
11. 渔商:渔民和商贩。
12. 溯洄:逆水而行。
13. 蜀柿:指四川地区的柿子。
14. 楚萍:指湖北地区的浮萍。
15. 近漱:靠近河岸的水域。
16. 湓城: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因湓水而得名。
17. 蠡泽:古代湖泊名,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附近。
18. 锡龟:古人将龟视为祥瑞之物,这里指代吉祥的象征。
19. 浮兽:指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指代灾难的象征。
20. 津吏:负责管理渡口的人。
21. 桡:划船的桨。
22. 邮童:送信的童子。
23. 归心:指思乡的心情。
24. 讵: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25. 为视:为了观察。
26. 落潮:指海水退去的现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九江口的壮丽景色和繁忙的渔业商贸景象。诗中的“江路一悠哉,滔滔九派来”展现了江水滚滚而来的磅礴气势,而“远潭昏似雾,前浦沸成雷”则形象地描绘出江面波涛汹涌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对“鳞介多潜育,渔商几溯洄”的描绘,表现了九江口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繁忙的商贸活动。随后,诗人的视线转向自然风景,通过“风摇蜀柿下,日照楚萍开”展示了一幅动静相宜的自然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近漱湓城曲,斜吹蠡泽隈”,诗人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江水拍打岸边以及风吹过湖面的场景。而后两句,“锡龟犹入贡,浮兽罢为灾”,又点出了古代九江地区的渔业特产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最后,诗人以“津吏挥桡疾,邮童整传催。归心讵可问,为视落潮回”收尾,生动地刻画了江边的舟船、忙碌的邮差以及人们渴望回家的复杂心情。全诗情景交融,富有画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当时苏味道任监察御史。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九江口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苏味道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他曾多次遭到贬谪。这首诗歌正是他在被贬期间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唐高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定。然而,在这个时期,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导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苏味道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对此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