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冢
曾为汉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尘。
身死不知多少载,冢花犹带洛阳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是汉代皇帝亲近的人,如今成为胡人眼中的荒郊野陌尘土。身体死亡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墓地的花儿还带着洛阳的春天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曾为汉帝眼中人":这里"汉帝"指汉朝皇帝,“眼中人”指的是被关注的人。这句话是说,昭君曾是受到汉朝皇帝关注的人。
2. "今作狂胡陌上尘":"狂胡"是对匈奴人的贬称,"陌上尘"指路边的尘土。这句话意思是现在却成了路边尘土的匈奴人。
3. "身死不知多少载":这句诗是说,昭君死去的时间已经无法得知了。
4. "冢花犹带洛阳春":"冢"是坟墓的意思,"花"是指昭君墓上的花,"洛阳春"是洛阳春天的意思。这句诗意味着,昭君墓上的花朵依然带着洛阳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曾为汉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尘”,以昭君生平遭遇为主线,勾勒出了她一生从备受宠爱的宫中女子到被遗弃于匈奴的场景。诗人巧妙地将汉帝的宠爱与她最终成为塞外尘土的悲惨命运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昭君不幸命运的同情。
颔联“身死不知多少载,冢花犹带洛阳春”,意指昭君去世已久,但她的墓碑上的花朵却仍然带着洛阳春天的气息。这里,诗人通过描述冢花的特点,表达出昭君虽已逝去,但其形象和品质依然得以流传于世。同时,也寓含着时光流转、历史沧桑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冢》是南宋诗人蒋吉所作的咏史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致在公元12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外患严重。蒙古势力崛起,不断南侵,战争使得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疾苦深重。文人墨客纷纷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此类作品通常充满了悲愤、哀伤和忧虑之情。
昭君冢(Zhaojun's Tomb)是指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墓,位于湖北宜昌。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象征着民族和睦的历史佳话。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昭君冢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昭君冢为背景,通过对昭君的哀思,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战乱离散的痛恨。
诗人在此诗中,将昭君出塞与时事相结合,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他用沉痛的笔触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难,寄托了文人志士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家国之思。可以说,这首《昭君冢》是南宋末年时局动荡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一代文人面对家国巨变时的情感波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