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山泉吴守
泉从九江来,发自庐山趾。
不啻如渭清,时出到旴水。
渊渊媚如珠,甘饮足千里。
何妨遇山下,一时险而止。
不碍以亨行,果行险自弭。
真利用御寇,上下顺而理。
方当执热中,以濯豁有喜。
且当正渴时,得饮快如洗。
旴人望膏润,恋恋正未已。
顾如岁大旱,用汝甘霖比。
不容私一方,宇内并倾企。
盈科放四海,有本如是耳。
安得长流旴,混混以终始。
河南已治平,河内难留矣。
好将世俗污,尽洗入清泚。
溥博泽周流,功成大如此。
却归山泉间,育德德孰拟。
作圣以为期,善养功更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泉水来自九江地区,源头在庐山下。
清澈得如同渭水,偶尔会流入旴水。
深水处如珍珠般美丽,让人愿意品尝。
它虽然有时会在山下险要处停止,但并不影响它的通行。
只要勇敢前行,危险的山路自然会被克服。
真诚地使用泉水去战胜困难,上下级的关系就会理顺。
正好是在需要解暑的时候,它带来了清爽的喜悦。
在你口干舌燥之际,喝下它就像洗刷烦恼一样痛快。
旴水的人们期盼着润泽,热切的心情未曾停歇。
就像长期干旱后的一场及时雨,人们都盼望它能给予滋润。
泉水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所有人都期待着它。
流淌至四海,这就是它的根本所在。
如何才能让它永远流向旴水,源远流长呢?
河南已经治理得很好,但河内还有待努力。
不如将世俗的污垢洗净,让它回归清澈的源头。
广泛的滋润让万物生长,完成这样的伟业多么令人敬仰!
最后回归山林之间,养育美德无人能敌。
希望将来能成为圣人,善待万物功德无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江: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
2.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著名山脉,海拔1474米。
3. 渭清:渭水清澈,这里指泉水洁净如渭水。
4. 旴水:古水名,即今江西抚河流域。
5. 渊渊:形容水声幽深。
6. 果行:果断的行为。
7. 亨行:顺利的行进。
8. 御寇:抵御敌寇。
9. 执热:形容天气炎热。
10. 濯豁:洗涤清澈。
11. 正渴时:非常口渴的时候。
12. 盱人:居住在旴水地区的人。
13. 膏润:滋润,这里指甘泉。
14. 倾企:向往仰慕。
15. 盈科放四海:水流充满坑坎,最后汇入大海。
16. 河南、河内:古代地名,分别对应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和河北省邯郸市一带。这里借用地理名词来形容甘泉的广泛滋养。
17. 世俗污:指社会的纷扰污染。
18. 清泚:清澈的水流。
19. 溥博:广大的意思。
20. 作圣:成为圣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山泉之清澈、甘美的诗,同时表达了诗人渴望世人能像山泉一样纯洁高尚的美好愿景。诗中将山泉的起源、过程、性质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其中“泉从九江来,发自庐山趾”描绘了山泉的来源;“渊渊媚如珠,甘饮足千里”展现了山泉的清澈与甘甜;“不碍以亨行,果行险自弭”则传达了诗人期待人们能够像山泉一样,在面临困境时依然保持纯净的品质。
全诗以山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和对美好人性的期望。他希望人们如同山泉一般,不论处境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善良,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饯山泉吴守》是南宋诗人包恢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58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朝灭亡,元朝兴起之际。在这个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包恢作为南宋末期的一位文人官员,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曾在朝为官,也曾在地方任职。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泉吴守相交甚厚,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和品德。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遇,他们的友谊也时常受到考验。
在送别泉吴守时,包恢写下这首《饯山泉吴守》,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代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这首诗中,包恢以山泉比喻泉吴守的高尚品质,以山风喻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以此表达对朋友的诚挚祝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