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答客
客侈言告予,二月春烂如。
后过前不及,于今正丰腴。
况复晴暄久,行乐人联车。
时鸟啼葫芦,酤酒醉且呼。
游子偕游女,争先耀街衢。
被恼诉无处,半是颠狂徒。
昔人秉烛游,过时欲何娱。
恨公独抱病,与时不相扶。
容膝斗大室,呻吟何时苏。
奇花将衰谢,绿叶将扶疎。
闻鸟声辄善,能似五柳无。
予谓客所羡,眩于形色欤。
竞千红万紫,锦绣不足铺。
变千态万状,彩绘不可图。
无一非形色,乃生理绪余。
耳目不能思,心冥独荒芜。
形形色色者,根本何取诸。
藏用而显仁,显微元不殊。
徒见形色者,不识精在粗。
抑岂知造物,不知彼在吾。
中和万物育,皆备我不诬。
造物莫穷极,形色才斯须。
物既惟我造,何尝离须臾。
见即常自见,非二常与俱。
卧游不必动,徧游靡所拘。
不在行且疾,速至其神乎。
春工尽天巧,众妙何可誉。
病我一形色,千万曾不瘉。
我室非斗大,宇宙此一庐。
徒以我视我,无怪为我吁。
徒以斗视室,宜谓局不舒。
或者病不乐,我乐人莫逾。
反是彼游人,非乐徒驰驱。
仅与蜂蝶辈,逐逐飞盈途。
二月虽将尽,吾即风舞雩。
客心犹未悟,笑我何其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过多地谈论它,告诉我春天的烂漫在二月绽放。
每一次的季节更迭似乎总是来不及欣赏前一次的美好,而现在正是最丰满的时光。
再加之长久的阳光普照,人们乘兴出行,拉帮结伙,好不热闹。
随着时令的变化,鸟儿也开始鸣叫起来,到处都是葡萄成熟的味道, 把酒临风,谈笑风生。
那些携带着恋人的游客们,都在争艳斗丽。
因为烦恼无法找到出口,一半以上的都是彻底的疯狂之人。
过去的人秉烛夜游,但他们游历过后又能得到什么呢?
遗憾的是你却独自抱病,和这个时代没法协调一致。
即便你的居住空间狭小,但伤痛的呻吟依然不知何时才能消退。
美好的花朵将要凋谢,绿叶却越发繁茂。
你听到鸟儿的歌唱,但能否如陶渊明般心境淡泊呢?
我说你对这个世界的羡慕,是因为过于追求表面的繁华。
虽然追求美丽的花儿和缤纷的叶子看起来是无可挑剔的选择,但这些不过是大自然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已。
追求声色之欢的人,他们的心灵却在孤独中迷失了方向。
所谓追求美丽的外表,又能从其中获取什么呢?
想要藏于无形而现于有色,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只是见到表面的人,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美好在于细节之中。
或者说,他们并不理解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老师。
世间万物都是在调和之中孕育生长,都是为我们准备的。
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法衡量的,它的形象和色彩才是短暂的瞬间。
既然万物都由我创造,那么他们又怎会离开我片刻呢?
每一次的看见都是自我看见,不存在两个永恒的存在。
无论是在家中的冥想还是在旅途中的探索,没有什么是无法抵达的。
不在于速度快慢,关键在于是否能直达内心。
春天的大自然已经展现了她的天赋和无尽的智慧,但这又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我只是因追逐外表的美丽而感到疲惫,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我的房间虽然小,但它却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因为我看待我自己,所以我不会对此感到奇怪。
只是认为房间太小了,所以不舒服。
有人说生活让他不快乐,但实际上,快乐无人比我更多。
反过来想一想,那些旅行的人们,他们并非真的因为乐趣而在旅途中奔波劳碌。
只不过是为了追寻蜜蜂蝴蝶的脚步,一路飞来飞去。
尽管二月就要过去了,但我仍然乐于在风中起舞。
而你还在困惑中,嘲笑我的愚蠢。
去完善
释义
1. 烂如:绚丽多彩的样子。
2. 丰腴:丰满,充足。
3. 晴暄:晴朗温暖。
4. 葫芦:一种野生植物,古人常用作盛酒的容器。
5. 颠狂徒:指行为放荡不羁的人。
6. 秉烛游:拿着蜡烛游玩,意指及时行乐。
7. 时鸟:季节性的鸟类,这里指春天里的鸟。
8. 呻吟:指生病时的痛苦呻吟声。
9.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10. 五柳:指陶渊明的形象,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宅边有五柳树”。
11. 形色:形状和颜色,这里指美丽的景色。
12. 锦绣:比喻华丽的景物。
13. 造物:创造事物的神明,这里指大自然。
14. 中和:阴阳调和,这里指自然的和谐状态。
15. 行游:游览,行走。
16. 遍游:广泛游历。
17. 春工:春天的美景。
18. 天巧:大自然的巧妙安排。
19. 众妙:各种美好的事物。
20. 风舞雩:古代的风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21. 笑我:嘲笑我。
去完善
赏析
《病中答客》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无论是出游的人们还是繁花满树的景象,都给人以愉悦之感。然而诗人却独自抱病,不能参与其中,只能卧游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诗人的眼中,这些美丽的景色只是表象,真正的美在于内心对生命的体悟。诗人以“造物莫穷极,形色才斯须”的观点,强调生命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最后,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游客的心态,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中答客》是南宋著名文人包恢的一首词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245年左右,即宋理宗时期。此时,距离靖康之耻已过去半个世纪,但江南地区依然饱经战乱之苦,民生疾苦颇深。
包恢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动荡紧密相连。他曾担任过监司、郡守等地方官职,体察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充分施展,反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因此,他在病中答客时,流露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包恢以“病中答客”为题,表达了他在病中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自己为典型,抒发了广大人民在国家灾难中的悲苦之情。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遭遇和感慨,同时也表现了南宋民众在战乱中痛苦挣扎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