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石安仁学士诗

标题包含
读石安仁学士诗
齐梁无骏骨,李杜得秋毫。 后世益纂组,变风堪鬰陶。 奔遒少骥逸,秃冗如牛毛。 试看安仁咏,秋风有怒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号徂徕先生。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 石介出生于山东兖州奉符县(今山东泰安)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周易》、《春秋》等儒家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齐梁时期难寻骏马之才,而李白、杜甫却能得其精髓。后世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诗歌之风渐变,情感深沉。然而能者甚少,平庸之作犹如牛毛。观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其中的秋风之景就如滔滔怒涛一般气势磅礴。
去完善
释义
1. 齐梁:指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和梁国,当时文学风气绮靡,多骈俪之辞,崇尚华丽的外表而忽视内在的涵意。 2. 李杜:指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3. 秋毫:喻指细微之物。 4. 纂组:编制丝绸的一种手工技术,这里比喻编纂诗文。 5. 变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指民歌反映社会风俗及其变迁。 6. 鬰陶:忧郁烦闷的样子。 7. 奔遒:形容气势旺盛。 8. 骥逸:千里马的奔跑速度。 9. 秃冗:零碎琐碎的事物。 10. 安仁:石安仁的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石介对齐梁文学与唐宋诗歌的独到见解。“齐梁无骏骨”说明他对齐梁文学的评价较低,认为其缺乏深厚内涵;“李杜得秋毫”则赞美李白、杜甫等唐宋诗人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诗歌技巧的精准把握。 接下来的两句,“后世益纂组,变风堪欝陶”,表现出石介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态度:尽管某些作品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和丰富,但难以比肩李杜之风。 紧接着的两句,“奔遒少骥逸,秃冗如牛毛”,以豪放笔触揭示了当时大量粗糙诗歌的现状。石介认为这些作品虽数量繁多,但质量却难称上乘。 最后的“试看安仁咏,秋风有怒涛”,是对石安仁(石介的友人)的赞美,表明他的诗歌独具魅力,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诗歌作品的对比与评价,展现了石介敏锐的文学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石介在颍州写下了《读石安仁学士诗》一诗。这一年,石介刚满三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辞别了家乡,来到了京城汴梁,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名学士。 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防实力,使得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这也为北宋王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石介作为一名文人学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和民生疾苦的关心。在《读石安仁学士诗》一诗中,石介通过对石安仁诗作的欣赏和学习,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热忱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